返回
传统产业 向新而生——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观察(上)
发布时间:2024-05-30 10:10:56

传统产业还好吗?

虽然当下传统产业正面临重重困难,但其重要性仍不言而喻——在浙江,传统产业的产值规模占比超60%。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针对传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一双温州鞋、一匹柯桥布,一个温岭齿轮、一件乐清电器,连日来,通过密集走访,我们近距离观察这些耳熟能详的浙江制造,挖掘浙江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进程中的鲜活力量。我们发现,传统企业正以确定性的转型升级对冲不确定的风险挑战,从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中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前夕,浙江传统企业以其天生的敏锐性和行动力,在产品链、产业链、创新链等领域加速突围。

新产品 市场总能找到“缝隙”

走访了近30家企业,大家对现状的最大感受都指向一个字——卷。

在绍兴柯桥,一家化纤龙头企业直言,这几年整个行业卷到只剩下6家航母级巨头,但拼价格依然停不下来;在台州温岭,一辈子干机床的老行家苦笑,高端做不了,低端不想做,都“卷”在中端夹缝中求生存。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社会预期偏弱、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部分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大家都觉得自己身处红海。卷,成为了一种普遍现状。

向新而行,是传统企业不约而同的应对之策。

中国数控机床展、山东国际自动化传动展、上海国际工业自动化及机器人展……最近两个月,浙江三凯机电有限公司密集参与各类机械展会,一个重要的目的——重磅推出最新研制的一款谐波减速器。

作为机器人的“关节”,谐波减速器是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曾被国外企业长期垄断。“传统传动行业已经卷到了极致,继续下去不仅仅是微利的问题,甚至可能亏本。”正是看明白了这个逻辑,三凯机电总经理江建斌瞄准了智能制造和高端智能装备领域,转身切入谐波减速器赛道。

不论是在全国率先开展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认定,还是真金白银支持“浙江制造精品”,浙江一直鼓励企业灵活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这样的故事,我们还遇到很多——

做传统家电连接器起家的浙江珠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年一直在探索新能源汽车及光伏储能配套连接器,目前已成功进入比亚迪、瑞浦兰钧和零跑汽车等车企的供应链体系。企业负责人自信地说,他们将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二次腾飞。

早年通过测风传感器国产化替代成功转型的浙江贝良风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如今正在遭遇风电行业下行,企业凭借着技术先发优势转向特种汽车、核电等更多领域,谋求另一片天空。

慈溪市龙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原本是给燃油汽车发动机喷油系统做配套的,现在也搞起了氢能源汽车零部件开发。

仔细观察这些企业,都是基于原有的赛道在可控的范围内寻求突围。这种折腾,本质逻辑就是利用“船小好掉头”的民营企业优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寻找生存之道。“市场摆在那里,远还没有到唉声叹气的时候,只是我们没有看到罢了。”一位企业家如此鼓励自己。

但也有例外的,有些胆大的企业更愿意去开辟新赛道,勇闯无人区,这股子敢闯、敢拼的劲头值得钦佩。

最近,浙江安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个超级充电站对外营业。其中所配备的超级充电桩格外引人注目,新能源汽车充电实现“一秒一公里”。

低压电气起家的安富,面对龙头企业的规模优势,果断选择切换新能源赛道,先人一步闯进充电桩行业,如今更是抓住了超充风口,成为了另一个行业的佼佼者。

不论何种选择,只有创造新供给,传统产业方能焕发新活力,这是浙江企业的共识。数据为证,今年一季度,全省17个重点传统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0.8%、7.0%和12.9%,其中新产品产值率高达42.6%。

新环节 产业链进入“拔河博弈”

当资源受限时,寻求向外生长,是动物生存的本能。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瞄准全产业链的方向不断延展,正成为许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位于温岭西北方向的104国道两侧,各类泵企广告招牌鳞次栉比,这个全国最大泵业集群经过多年洗牌,正从低端市场同质化竞争的泥潭,蹚入高端市场差异化发展的蓝海。

你做农用潜水泵,我做微小型水泵,他做太阳能水泵……行业厮杀到一定阶段,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谁也干不掉谁。面对僵局,浙江泰福泵业股份有限公司果断决定全产业链发展,将过去外包采购的铸件、铜件等产业链前端,统统收入囊中,就近建厂生产。

“我们今年连电缆线都自己做,将产业链成本压缩到极致。”该企业常务副总吴培翔认为,龙头企业不仅拼产品、拼价格,更要拼供应链。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不仅可以降低零部件生产成本,还可以提升供货效率和物流速度。

自己干,除了更快、更省,也为了更好。在绍兴柯桥,浙江东进新材料有限公司不甘心只做织造,还涉足前端的纺丝生产,后端的印染、成衣销售。全产业链好在哪里?东进有过切身感受:印染厂往往要服务各种类型的客户,可能刚代工完低端产品,产线上残留的重金属还没清理彻底,就要接下一单,故而,高端产品通过代工的方式难以保证质量稳定。

尤其在疫情之后,产业链、供应链日渐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行业龙头向全产业链方向发展,众多企业也纷纷想方设法补链强链。早在2022年,针对当时产业链断链断供、市场需求低迷、企业信心不足等突出问题,浙江在全国创新开展“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很多企业踊跃报名参加,主动拥抱供应链上下游,以各种方式寻求合作。

在宁波慈溪,宁波高松电子有限公司习惯于就近寻找供应链“小伙伴”,从注塑模具开发,到五金件冲压,再到成品装配,一切都在固定的生产半径内完成。

“这些都是市场倒逼出来的。”高松电子运营负责人谭金文告诉记者,当下“小单快反”模式盛行,要求大大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企业在乎的不光是成本高低,还有交期长短、质量好坏、响应快慢,整条产业链都由自己说了算,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从新能源汽车到智能光伏,仅2023年,全省共组织“十链百场万企”系列活动346场,吸引2.88万家企业参与,累计对接订单1896亿元。

“国际竞争、区域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竞争。”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宋婷说,浙江更需要借助企业深度对接,推动产业链水平分工、垂直整合相互促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要素 创新让“老树发新枝”

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经过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也可以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在纺织行业,产品打样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批量化生产决定了每次打样至少要500米布起步,以及半个月的生产周期。不光生产成本高,对市场的反应也慢,等样品出来了,市场流行的花型早就变了。

针对这一痛点,万事利大胆投入,研发出两大核心科技:AIGC设计大模型与无水印染一体机。前者拥有超过50万个花型数据库、300多种图像算法,三到五秒就能设计出一款专属丝巾;后者体积小、速度快、无污染,让1米起订成为可能,开辟出个性化定制的新赛道。

给传统企业加点料,注入新的生产要素,使之重塑企业肌体,已经成为一些传统企业的新选择。在永嘉,我们看到了温州鞋业的嬗变,鞋革产业大脑(惠利玛产业互联网平台)的神奇:不同于以往设计师的画图纸,现在通过该平台,一天可以出图500张,设计效率提升近170倍,相当于“中国版的鞋履设计GPT”。

“人工智能的重大突破、大模型的横空出世,为企业打开了一扇窗。”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同于以往的拍脑袋和以经验做决定,产业大脑就像“智慧的大脑”,汇聚产业数据、封装工业知识、打造行业模型,成为能感知、会分析、善研判的未来工业数字基座,帮助企业在市场的海洋里更快捕捉信息、做出判断。

“传统”不等同于“低端”,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核心在于创新能力。这些年来,浙江始终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持续在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智能化改造等方面发力,引导传统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开展企业研发投入百强榜评选,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新,让很多产业无中生有。刚从高校出来,宁波大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刘丰,一头扎进化工企业。他们首创研发的固体铝溶胶,有利于提高化学反应的稳定性,可完全替代原有的催化剂,产品尚未量产,已出货30多吨,供不应求。

创新,让更多产业有中生优。不久前,吉利的新能源车型极氪新款001上市,公司也因此迎来了新的高光时刻:电池革新,实现全球量产纯电续航第一;全球首款实现卫星通信技术量产上车的车型……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说:“我每天甚至连睡觉都在想着自主创新,否则就会被淘汰。”

因地制宜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新技术激发新活力;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用新产业布局新未来。2023年,浙江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三新”经济增加值预计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8.3%,浙江传统产业正在构建以创新为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调研组成员/陈佳莹 金梁 郑亚丽 胡静漪 执笔 金梁   编辑:陈周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