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这里,云集了全国30%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集成电路产值、9座GDP万亿级城市。
中国经济版图上,长三角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源自多年来接续不断的先行探索,“破界”融合。
新世纪初,全国掀起招商引资热,毗邻上海的嘉善,招商却首选去南方,还会担心辛苦招来的好项目往上海跑。
如何用好毗邻上海的优势?2002年10月22日,履新浙江的第11天,习近平把出行的第一站选在嘉兴。在连续几个月厅局和地方调研的基础上,他作出了一个前瞻性的判断: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世界经济的亮点在中国,而中国经济的亮点是在长三角地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地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一个月后举行的省两会上,习近平同志作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但当时,不少干部对接轨上海心有疑虑。2003年全国两会一结束,习近平同志带着60多人组成的省党政代表团到长三角城市“走亲”,规模之大,从全省来看,还是首次。不久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主动接轨上海 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随后接轨上海还写入了“八八战略”。
眼看着接轨上海成为风口,毗邻上海枫泾镇的嘉善姚庄镇跃跃欲试。嘉善县姚庄镇原党委书记顾林法主动上门对接,得知枫泾要建设一个服装城,但用地不够,一河之隔,姚庄正好有一块300亩的土地虚位以待。
但那时,姚庄和枫泾的唯一通道是座石板小桥,只能推着自行车过。嘉善交通局原党委书记蒋奇雄回忆说:“习近平任省委书记的时候到我们嘉善来调研,提出来嘉善是接轨上海第一站。接轨上海,什么叫接轨?轨就是路,交通首先要建。”
为了“破界”,顾林法带着镇干部主动出钱修桥,还沿着桥修通了跨省路。路一通,顾林法去上海招商底气都足了,姚庄当年就引进了16家企业。
正当顾林法加快从上海引进项目的同时,一场更深层次的“破界行动”正在酝酿。联通上海、宁波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建;多个沪浙跨省产业合作园区开园。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2005年首届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杭州召开,长三角区域合作正式纳入决策层视野,此后从两省一市到三省一市,一年一度的相聚成为惯例。
初夏的小洋山,一片繁忙,南侧洋山深水港区集卡往来;北侧,浙沪合作的小洋山北作业区,正开足马力推进。然而从竞争到竞合,并非一蹴而就。20多年前,行政区划属于浙江的小洋山岛南侧,由上海主导开发深水港,省里和地方不少干部群众都有意见。彼时,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的竞争正是吃劲的时候。省发改委原副巡视员王东祥告诉记者:“北仑港的陆地腹地连接,跟上海港一样的,而且铁路可以直接到港区,条件很好,所以当时浙江省就想还是先开发我们这里。”
习近平同志多次到舟山调研,对于洋山深水港的开发,他态度非常明确,要求大家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不能从地方区域的角度看问题。
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推动下,两港联动日益频繁。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合资成立新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胡定洲作为省海港集团洋山公司第一批员工,参与推进小洋山北岸线开发。胡定洲记得20多项开工前审批,涉及两省市及多个国家部委,浙沪两地分工协调,只用了3个多月就走完了所有流程。
优势互补,合作共赢。2018年11月,首届进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那一刻起,长三角一体化按下加速键,“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三省一市握指成拳,实现更高层次发展。
在上海、江苏、浙江的交界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2300平方公里成为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打破行政边界,一体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如今,示范区里聚合了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高校院所,吸引了华为、阿里等全球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先后落户,一批技术和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20多年来,从基础设施互联互动,到体制机制先行先试,从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到公共服务互利互惠,长三角一路“破界”融合,向新而行,正成为全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