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我省提出今年要实施“ 扶强扶优企业行动”:通过拓展领域做大基本盘、做强培育面,力争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0家。面对新目标,浙江如何从新产业、新赛道中培育更多“小巨人”?
走进位于杭州余杭区的分叉智能,研发团队正对一款工业大模型软件进行迭代。通过自主学习,这款大模型能对车间产线,实现自动控制。
杭州分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AP产品负责人 韩 晔:上百个产研的人员,其中有一半是在持续迭代更新上面。这个填补了产业空白,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30%以上。
凭借这一技术,企业被推荐申报今年的国家专精特新企业。花大力气的背后,是去年起,“小巨人”评定有了更为详细的标准。对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其核心指标是主导产品全国细分市场占有率10%以上。但是在浙江,很多这类企业尚在发展阶段,要达标有着不小的难度。
杭州分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贞熹:企业很新,产品也很新,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研发新的产品保持领先地位,一方面又要拓展市场占有率,这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产业所副所长 郑晓峰:特别是在重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整个产业生态式的发展潜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去挖掘。要发挥链主企业的作用,带动更多的中小企业融入到本地强有力的产业链条里面去。
去年起,我省重点聚焦新创企业体量“小”、市场“少”等难题,动员省市区三级联动开展订单、技术对接。对此,杭州市余杭区专门梳理出辖区内的新兴企业,主动靠前服务。负责“小巨人”培育的谷建城不仅带着四家“链主”平台上门对接,还优先将分叉智能纳入区里“十链百场万企 ”智能计算专场。半年下来,企业新增订单四千多万元,市场占有率上浮至近30%。
杭州余杭区仓前街道区域发展办主任 谷建城:企业对市场竞争激烈的问题,我们一定是围绕数字经济去做文章,拓展他们的市场占有率,把他们培育成我们这边的“参天大树”。
要成为“参天大树”,创新是关键。但眼下,在浙江,仅3.1%的小巨人企业有国家级研发机构,整体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年年初,我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公布了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专精特新”产业目录,重点涉及近500个行业。引导各地把创新资源,投入到这些行业中。
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陈畴镛:新的增量上主要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这些领域中间,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大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
位于杭州萧山的奥创光子,就属于目录中的高技术制造行业,也是少数掌握大功率飞秒激光器的企业。此前,企业研制的激光器功率一直维持在350瓦左右,而国际同行已经做到1000多瓦。
奥创光子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郭豪舜:过往几年,跟国内的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的时候,技术成果很难达到商业化应用效果,有些创新不了了之到最后。
激光器、国产替代、光源....奥创的这些核心名词,被收录进杭州市萧山区建设的“产才地图”系统中,通过与当地7个高能级科创平台精准匹配,擅长学科交叉研究的浙江大学光电学院的马耀光团队脱颖而出。经过合作,就在这个月,一款500瓦的飞秒激光器完成研发。凭着这项技术“杀手锏”,企业被列入今年的“小巨人”申报名单。
浙江大学光电学院副院长 马耀光:既要对技术有足够的了解,然后也要对市场的发展趋势有足够的认识。实际上我们学院在这方面,可以提供很好的帮助和建议,让机器的效率获得提升。
杭州市萧山区经信局副局长 董可星:原来的侧重点是“找出来”,接下来“小巨人”包括专精特新整体的工作,可能还是要围绕“长出来”,怎么去培育出来。落脚点在创新,要推动人才链、创新链,怎么跟企业的产业链去耦合。
接下来,我省将聚焦“源头培育”,更加科学合理设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目标和发展规划,力争到2025年,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0家。
中国蓝时评丨找准新方向 找到新“增量”
新方向和新增量,是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关键所在。新创企业技术新、冲劲足,但往往历练不够、底子不厚,历练需要积淀、底子需要淬炼,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企业坚持不懈地在新赛道、新领域里为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各地政府则要把企业的朝气与灵气,用政策“组合拳”转化为更足的底气,让企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内外兼修、逐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