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个展览,看见运河在刷新——“看见运河”系列报道之三
发布时间:2024-06-20 10:00:06

一条运河贯通南北,千年水脉通古达今。走进大运河杭钢公园焦炉艺术中心,“千年国脉 古韵今辉——浙江省纪念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展览”吸引不少市民参观。

从“拂晓之光”到“拂尘见金”,再到“拂煦而来”,循着时间线,展览的3个篇章次第展开。

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展品,串联起运河的过去与现在。

大运河,是一部大地史诗。车轮滚滚向前,但扬起的沙土也一度让碧水蒙尘。

“我们小时候,运河的水非常干净,但是中间有一段时间水变得很黑。”杭州市民吴莹在运河边生活了大半辈子,回想起“一条扁担两条腿”走运河的日子,印象最深的还是河水清澈、鱼虾欢畅。但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污水不断排向运河,“闻到臭味杭州到”。

“如果再不治理,千年大运河就要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了……”1986年,时任杭州滚镀厂环保科科长丁云川提笔给中央电视台写信……千年运河哺育了两岸百姓,两岸百姓也在用全力守护“母亲河”。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杭州启动运河与钱塘江沟通工程,实施运河截污工程,将运河整治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展板详细介绍了杭州等地推进大运河生态治理的过程。

水清岸绿的大运河又出现了。

生态环境的改善,促成着文化的跃动。尤其是申遗成功十年来,为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相继施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进入了更加系统、深入的阶段。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活化利用是更好的保护。十年来,浙江致力打造“人民的运河”,让运河之水真正滋润百姓生活,滋养社会民生。

展览中的详细介绍,也在运河人家生活的点滴变化中,得到印证。

梅雨时节的杭州,雨停之后,家住小河公园附近的孙大伯又来公园散步了。“以前这里是个油罐厂,旁边都是稻田。”在运河边生活了40年,老孙见证了这里的一次次变迁。

2019年秋天,老厂子开始拆除。2022年国庆节,小河油库变身小河公园对外开放,储油罐成了咖啡厅,厂房成了艺术中心,码头成了露天景观带……文化市集、艺术节等活动不时在这里上演。小河公园,成了人们的“神仙去处”。

小河公园是运河沿线历史遗存和产业遗存有机更新、活化利用、融入生活的范本和缩影。

小河直街、梅湾街、八字桥、南塘河、頔塘故道……因运河而生而兴的古镇、老街、古道,经过有机更新,既保留了原有肌理和独特风貌,又融入现代元素。文气、商气、人气交相辉映,运河更“生活”了。

不仅如此,浙江还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互联网、科技、金融等深度融合,培育了一批千万级景区和运河特色精品景区,千年运河与现代社会紧密交融。

“大运河是活态的,它的‘活’延续千年。”本次展览策展人、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主任房友强介绍,展览举办地大运河杭钢公园,本身也是大运河文化当代表达的最好注脚之一。

走出展厅,一场梅雨洗刷后,眼前一片开阔的草坪更显明亮翠绿。四周矗立的工业遗存,无声诉说着“钢铁时代”的热烈。这座毗邻运河的钢铁厂,在改造过程中,植入运河文化和新潮元素,成了一座融合工业风与现代潮的艺术公园。

走过铁桥,微风拂面,桥下河水缓缓流向不远处的京杭大运河——这条贯通南北、闪耀古今的运河,正在流向更远、更广的前方。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陈黎明 叶怡霖   编辑:陈周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