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全省加氢站开启统一化规范化市场运营 氢产业,能否成下一风口
发布时间:2024-07-02 09:16:06

喝氢只吐水,氢能车完全符合人类对交通领域脱碳的完美想象。

在“多彩”氢世界里,有化石能源制备的灰氢、加装降碳设备的蓝氢、新能源电力制备的绿氢,更有紫氢、金氢等不同种类。

浙江人已经开始“尝鲜”。以化工行业的工业副产氢为主要氢来源,不少商业化应用场景陆续开启。

3月,浙江首张加氢站经营许可证落地宁波镇海,6月,镇海炼化加氢站已具备对外运营的条件,正式面向社会氢能车辆开放,也标志着全省加氢站开启统一化、规范化市场运营。

氢能车,如何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第一张证的示范效应

早在2021年,镇海炼化利用自身“蓝氢”(工业副产氢)资源,建成宁波市首个加氢示范站,占地约20亩。目前,加氢站的规模能力为500公斤/天,经扩能改造后将提升至2500公斤/天。

在镇海炼化园区内,氢能车的应用场景已经普及——

氢能通勤车上线运营两年多,以前每天两趟车接送园区内企业员工,如今有32辆车,用途也更加多元,运送化工产品的氢能重卡试运营成功,进入常态化运转。

在此基础上,去年,上海一家物流公司辗转联络镇海炼化,双方合作试行城际间运输——一辆49吨级氢能重卡加注70公斤氢气,最高续航里程达700公里,一次加氢就能实现环杭州湾地区往返。

这条城际干线成功试运行,为镇海炼化加氢站打开思路:随着长三角氢能车保有量增长,加氢站能否突破园区自用?

开启对外运营,就需要通过更高规格的认证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资格,为此,加氢站开始为申领燃气经营许可证做准备。

走进镇海炼化加氢站,其外观、加注形式都和普通加油站别无二致,不同的是对安全规范操作的高要求。工作人员除了穿防静电工装,还要佩戴安全帽、提前检查车辆气瓶等。

为强化加氢站安全运营管理,2023年11月,浙江发布了《关于规范汽车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工作的通知》,对省内加氢站运营进行系统性规范。

全省首张加氢站燃气经营许可证颁发,标志着浙江在加氢站统一规范运行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成本是最大瓶颈

“氢能具有零污染、零排放、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氢能车补能时间短,续航里程长,不受低温等环境影响。”国氢科技宁波研究院综合部负责人季学清介绍。

听上去如此优质的交通能源形式,为何还没有大规模进入人们家庭生活?

和日本发展氢能乘用车的路径不同,我国氢能车主要面向商用领域。

目前,国内氢能商用车已用作公交大巴、物流、市政环卫、重型卡车和轻型货车等,在船舶和叉车、机车等特殊车辆领域也有小范围应用。但氢能乘用车仍处于试点示范阶段。

季学清分析,这样的布局主要取决于是否“划算”:一般条件下,氢能重卡的运输成本与燃油车持平,而在码头、环岛等短途路线,可比燃油车节省成本15%至20%。而在乘用车领域,电动车的成本优势更大。

同时,我国的氢能车行业规模较小,氢燃料电池系统价格较高,氢能车售价是燃油车的2至3倍;加氢站的氢能资源成本每公斤高达60至70元,需降至30元以下才能与加油站体系竞争。

因此,当前氢能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氢能的产业化、规模化尚未成形,产业链整体成本偏高。只有加快推广氢能车应用,才能以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加速技术突破,带动上游产业发展。

而加氢基础设施布局较少,则成了氢能车推广的首要难题。

以往,氢能车在长途运输中有“断点”,推进加氢站商业化运行,正是为氢能车提供中途补能,加快完善加氢网络体系。

镇海炼化加氢站工作人员透露,宣布对外运营后,最近几天连续接到浙江、上海等地物流公司关于投资氢能重卡的问询。

“这对我们来说有标志性意义,带动了压缩机、氢燃料电池、加氢机、氢能车等10余家相关科研、生产、建设单位参与共建氢能产业链。”镇海炼化发展部工作人员说。

氢能,下一个光伏?

放眼全省,浙江对于发展氢产业早有布局。

2019年,浙江规划了环杭州湾、义甬舟两条“氢走廊”;去年8月,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建设厅联合印发《浙江省加氢站发展规划》,目标到2025年建成50座加氢站,推广5000辆氢能源汽车。

规划提到,改造提升现有的加油加气站和综合供能服务站,基本形成氢源保障体系和加氢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市域、城区100公里辐射半径的加氢网络。

当前,成本较低的工业副产氢是浙江布局氢能产业的最大优势。不少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加氢站和氢能源汽车的推广,规模效应带动成本下降、技术迭代,氢能会像光伏一样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实际上,氢能应用的范围比人们想象的更广。

首先,石油石化领域,占到了全国全年用氢量的一半以上。

一个“冷知识”:我们日常所用的汽油都加入了氢气,看似脾气火暴的氢气其实能辅助燃油在内燃机中更稳定、不爆缸,同时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其次是电网储能领域。

随着新能源占比越来越高,风电和光伏发电靠天吃饭、随机性较强,与电网供需平衡的属性形成天然冲突,氢能可以起到调节作用。

在风光大发时,用电解水制氢储存能量,在缺电时再利用氢燃料电池或氢能燃机发电补足缺额,实现氢与电的协同。比起电池4至5小时的存储容量,氢储能具备大容量、跨季节等优势。

能源载体只是氢的一个面向,它还有无穷的可能。比如氢的清洁特性有待进一步发掘,钢铁行业尝试在制造工艺中用氢替代碳来还原氧化物,原本排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转变为生成水,生产出“绿钢”,有效促进高耗能行业减排。

氢的化工原料身份也能大做文章。2021年,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二氧化碳加氢人工合成淀粉,可以解决农业用地面积大、春播秋收时间长等问题。”业内专家表示。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拜喆喆 胡静漪   编辑:陈周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