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无中生有”何以可能
发布时间:2024-07-12 15:07:40

2006年6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义乌调研时指出,义乌的发展简直是“莫名其妙”的发展、“无中生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

义乌的故事是浙江发展面貌的一个写照。浙江的很多地方,都在书写着“无中生有”的传奇:不盛产皮毛的海宁,成为“中国皮革之都”,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皮革专业市场;荒滩上的龙港,没有国家投资、完全依靠农民自身力量,从村到镇,再蝶变为市……

浙江何以让“无中生有”成为可能?我们不妨去解一解这背后的“密码”。

浙江“无中生有”的发展现象并非凭空而来。那么,浙江走出了怎样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以发展之“需”切改革之“要”。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总结,浙江改革开放二十多年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前进的改革创新之路,就是一段“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历程。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从来不会是一马平川的通途大道。一路走来,面对一个接一个“娄山关”“腊子口”,浙江干部群众破不合理之“束”,破旧框框之“缚”,率先推进一系列改革,释放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习近平浙江足迹》里有这样一个故事:2005年11月,对义乌超常规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情况,习近平同志专门批示,要求省有关部门对此类问题进行专项调研,为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推动下,一年后,意见下发,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义乌实行史无前例的扩权,总共下放131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

以市场之“活”激发展之“水”。中国第一个个体户、第一家私营企业、第一个专业市场……在浙江这块改革试验田里,“种”出了诸多从0到1、从1到N的突破。其中一个关键“密码”就在于“放”字,通过创造各种条件,调动各方力量,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等要素的发展活力。从个体私营经济萌芽到民营经济发展,再到全力推进“两个健康”集成改革……“天高任鸟飞”,“放手”与“放权”,让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池春水”泛起涟漪阵阵。

以破题之“新”寻前进之“道”。浙江是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资源小省,“先天不足”是客观现实;同时,在率先发展起来的过程中,还曾遭遇“成长的烦恼”。为此,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打造“八八战略”这把“金钥匙”,为浙江改革找到破题的“道”与“术”。

而此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每一次投石问路,都是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比如,在数字治理方面,从率先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到“四张清单一张网”,到“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化改革,再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浙江不断根据新形势、研究新问题,给出解题之策。

当我们细细探寻浙江的“创业轨迹”,可以触摸到当中蕴含的几条基本逻辑。

比如,“两只手”齐发力。今天回过头来看,浙江看似的“无为”,恰恰是一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有为”。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着力发展民营经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从来都不是市场的“单打独斗”,也不是政府的“单手忙活”,而是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共同发力。“两只手”恰到好处协调、形成合力,做到不该管的事情放手不管、该管的事情集中精力坚决管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才得以充分涌流。

比如,两个“一公里”贯通。改革既需要有效贯通“最先一公里”的顶层设计,也要有“最后一公里”的落地实践。浙江的许多改革成果源起于基层实践、萌发于群众创造。积极争取允许试点的“帽子”、拿到先行先试的“路条”之后,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遇到磕磕绊绊、疑惑困难。每当此时,浙江的干部群众总能找到“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贯通点,以一股不服输的拼劲韧劲继续探索,在一个个“难关”中“过关”。

比如,“两个轮子”一起转。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浙江一路走来的创新经验也表明,没有改革这一强力引擎,科技创新的轮子就转不动、转不好。实践之路上,浙江从制度创新入手,积极探索源头供给、市场化评价、转化激励等机制,为新技术、新业态的培育发展提供阳光、土壤和雨露。

比如,去年底施行的新修订的《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就提出了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制度等新举措,强化人员、经费、项目等保障,让科研人员能“心无旁骛”做研究。

改革是浙江极具标志性的IP之一。那么,浙江该如何把“改革饭”做得更加香甜可口?笔者认为,三种力量不可或缺。

“以百姓心为心”的民力。全面深化改革,其出发点是为了人民,而最终指向也是让人民满意。一直以来,浙江的改革发展,都紧紧围绕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基层社会治理有什么难点?社会事业发展有什么痛点?民营经济壮大有什么堵点?这些都要以坚实的民意基础为底座。唯有如此,改革才能蹄疾步稳,汇聚起“最大公约数”的智慧。

“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合力。时代不断变化,改革的命题也不断出新,但有一点始终未变:欲成大事必然离不开协同合作,各看各的谱、各奏各的调只会声量稀稀拉拉、声部零零散散。回看浙江的发展之路,无论是形成“两头在外”模式还是用好“两个市场”,讲求的都是协同合作的力量。当下,改革处于深水区,更好地融入体系、协作联合,才能弹出更精彩的“合奏曲”。

比如,借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浙江可以进一步着眼大局、明确定位,寻求联动、发挥优势,以改革撬动创新要素集聚,在“1+1+1+1>4”当中谋求自我发展与联动发展。

“文化底蕴映古今”的魅力。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却静水流深。《习近平在浙江》中记载,习近平同志强调:“我说义乌的发展是‘莫名其妙’,其实奥妙就在丰厚的文化底蕴。”回过头看,浙江历史的深处,流淌着数千年不曾断绝的文脉,它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了文化脉息,也涵养了浙江儿女敢于“无中生有”的精神品格。

向前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当新旧理念进一步碰撞、新旧动能进一步转换,我们更需以文化的绵绵之力滋养改革的焕新活力。越是向高处攀,越要激发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无中生有”并非凭空而来,浙江发展的背后是改革的主体性、改革的方法论和改革的精气神。下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将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再造神奇,在“无中生有”的基础上再“有中生新”?时间不会顿笔,我们也将继续书写答卷。

来源:浙江宣传   作者:   编辑:陈周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