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尚未开幕,“世界工厂”义乌早已进入奥运时间。“不管哪里办大型赛事,爆单的总是义乌。”打趣背后,是浙江义乌32年雄踞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
义乌,一座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的城市。
2002年12月27日,刚任浙江省委书记一个多月,习近平同志来到义乌调研。这是他到浙江工作后,调研的第一个县级市。
从马路市场成长为全球市场,义乌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年前,曾有专家断言,不懂外贸业务,不解电子商务,市场成交额徘徊不前的义乌市场,活不过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断言并没有成真,却道出了当时义乌面临的现实困境——
2005年,常驻义乌的外商已有8000多人,光境外企业经批准登记设立的办事处(代表处),就有近600家。
但义乌只是县级市,按照规定,义乌没有外资企业登记权限。
曾是义乌市工商管理局工作人员的黄松宜说,比如登记外企常驻代表机构,外商得去杭州。顺利的,一次审批通过,预计半个月;材料不全、退回重办的,可能一两个月。
由于办事不便,“黑中介”冒了出来,外贸公司“卷外汇跑路”的事也有发生。一些受骗的外商,气愤之下常找政府“讨说法”。
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已经跟不上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
习近平同志敏锐地察觉到,快速发展的义乌,正面临种种体制机制瓶颈。
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相关负责人回忆,习近平同志来调研时,重点是问商户、问企业,问干部问得少,通过细致的调研,他了解到企业融资难、货物进出口通关难等问题。
先发展,先烦恼!凡此种种,光靠某方面的局部改革,已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
对这些体制机制上的不适应,习近平同志生动形象地打了比方:小孩子成长太快,而衣服太小,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
怎么换?
2005年11月,针对义乌超常规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情况,习近平同志作出批示,要求省有关部门派出调查组,研究进一步推动义乌发展的政策,为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不久后,省领导带队,组织多个省直部门人员,深入义乌调研。改什么?怎么改?在义乌,在金华,在杭州,不同层级的会议中,大家的意见并不相同。
有人主张直接“升格”:“常住人口超过160万,义乌和地级市有何差别?”
有人反对:“GDP刚破300亿元,实力还差点。”
有人建议“一碗水端平”:“义乌改了,其他强县也需跟上。”
在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协调下,2006年11月14日,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扩大义乌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义乌实行史无前例的扩权。义乌市政府一时被外界称为“中国权力最大的县级政府”。
时任义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秀仙回忆,省里首批向义乌下放了472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义乌市原须经金华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核报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和管理的事项,改由义乌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核并直接报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原由省级有关部门授权、委托或交办金华市有关部门批准和管理的事项,改由省级有关部门以授权、委托或交办的方式下放给义乌市。
“衣服”大了,企业的感受最明显。
扩权之前,义乌金融机构空有高额的存款余额却不能设立银行分行。扩权之后,县级支行会获得相当多的原本属于地市分行的权限。
义乌一金融机构的信贷负责人说:“过去县级支行只有几百万元的授信权限,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当我们有了地市分行的权限后,企业获得贷款的流程和时间就大大缩短了。”
“换上大衣服”的义乌,办事效率、投资环境明显提升。2007年和2008年,义乌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2%以上;2009年7月,原金华海关义乌办事处,正式升格为杭州海关隶属义乌海关,开关当年,小商品年出口集装箱量突破50万个标箱。
2006年6月8日,习近平同志第8次来到义乌。他总结说:“义乌的发展,简直是‘莫名其妙’的发展、‘无中生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
看似“莫名”,其实有“其妙”!
义乌发展最大的妙处在于,用好改革的“关键一招”。
2023年9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总书记说,义乌小商品闯出了大市场、做成了大产业,走到这一步很了不起,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商贸城要再创新辉煌,为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更大贡献。
吃改革饭长大的义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如今的义乌,插上“一带一路”与“互联网+”的翅膀,步伐更稳健。改革路上,不断换上“大衣服”的义乌,正加速成长,看得更远、跳得更高、跑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