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9月9日至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为建设教育强国吹响了新的号角。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
忆往事,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推动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提升浙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详情点击>>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百人计划(文科)研究员、博导,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包大为:
让教育成为通达现代文明的关键一招
教育是人类文明萌发的重要历史标志
教育和哲学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不再以神话与迷信臣服于自然界。不论是老子的“道”还是泰勒斯的“水”,都预示着人类将以知性和理性去追问万物之本原,而这种追问注定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实践不断趋向于人自身,最终推动人类自觉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升自身。
直至近代,两千多年的教育史以及由此推动产生的人类文明史,使得教育在两个层面被赋予了至高的价值:
一是在宏观层面上,教育被认为是人类掌握自身命运的关键,进而作为重要公共工程的教育被判定为一个国家近代化与否的重要标准。
二是在微观层面上,教育被认为是个体获得解放的普遍性条件,进而成为抹除古代等级社会印记的重要手段。
当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要素,教育本身并不能超越其社会关系而彻底地解除人类所承受的社会性枷锁。教育是否能够真正普遍地解放人与生产力有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尤其是支撑教育的制度。迈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当代中国,正在为教育事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客观条件,其中不仅包括了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经济基础,面向共同富裕的社会制度,更包括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路径。这些客观条件正在向我们呈现出全体人民通达现代文明的巨大空间。
教育使得人民通达现代文明的道路愈发宽广。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正在以持续的改革赋能高质量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教育“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马克思指出,近代以来人们所追寻的教育“不仅是通常所谓的教育,而且是个人的一切生活条件的总和”,这使得他们所设计的教育目的是“造就人”“转变人的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全民扫盲到教育强国,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例如在浙江,持续实施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浙派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计划、探索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培训,使得越来越多的“林上好”在农村中小学涌现出来,农村教育质量不断跨上新台阶。历史证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使得中国人民普遍地迅速摆脱了旧中国精神文化匮乏的局面,自信地走向现代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央。
教育使得人民创造现代文明的实践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
人民是现代文明的创造者和共享者,而教育是激活人民创造现代文明之创造力的关键。这种创造力是普惠的,绝不是由少数群体垄断的精英特质,而是全民共同参与的系统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这种创造力是全面的,绝非局限于物质文明,而是涵盖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二十年来,浙江省的教育事业动聚焦引领国际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创新策源、支撑立德树人的战略目标,着力探索新体制、新政策、新机制、新平台,为培养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及时的“阳光雨露”。二十年来,一代又一代浙江青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发展大项目、大平台、大人才、大成果的人才梯队愈发年轻和活力,服务人民军队、重点单位、基层、乡村振兴一线的人才队伍愈发稳定和壮大。今日之浙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然在各条战线引领创新发展,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