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昌城乡公交推动“土特产富”全链发展 车轮上的“共富使者”
发布时间:2025-07-24 09:10:27

清晨5时50分,新昌县城乡公交驾驶员周士阳启动引擎,210B路公交车从东茗乡康庄村绞车岭站出发。

车厢内乘客不多,角落里却整齐码放着沾满晨露的西瓜——这趟开往县城的早班车,也是村民进城卖货的“顺风车”。

当薄雾还笼罩着浙东山峦,新昌的公交司机们早已奔波在蜿蜒村道。他们驾驶着公交车,拉近城乡距离,托举起山乡村民的生计。

58岁的杨勇鹏顶着星光离家。他驾驶的350路公交车同样在清晨5时50分发车,比从前提前了10分钟,只为能接上最早进城上班的村民。

50公里蜿蜒山路,100多个站点,杨勇鹏深入回山镇周边5至10公里的行政村,将散居山坳的村民一一接上。17辆车的车队,每日要完成51趟穿行。

210A路司机丁一斌一天要奔波4趟。“最忙的就是早晚这两个单趟。”丁一斌紧握方向盘,车厢里挤满了去务工的村民。“过去步行半小时的路程,如今花1元坐公交,10分钟就能抵达上班的共富工坊。”60多岁的村民王玉爱对家门口的这趟公交车充满感激。她每天都在共富工坊内整理零散的杨桐铃木叶束,这些不起眼的手工品,最终漂洋过海抵达日本,为村民带回收益。

目前,新昌县“公交送我去上班”专线已成功串联23个村庄,铺就了400余名村民的就业之路。当乘客下车,公交车的使命却远未结束。车厢中整齐码放的各类包裹,沿着城乡三级物流网络继续流动。新昌创新推出“客货邮融合+智能交换箱”模式——公交司机通过扫码即可将包裹投入设置于城乡各处的智能交换箱,乡村物流点负责人可实时接收取件信息,代取出村民物品送包裹入户,配送时效从3天大幅缩短至1天;同样,村民寄到城里的物品也可以由公交车司机及时送到县城的智能交换箱中,再由快递小哥拿走配送。

回山镇下塘村,68岁的村民俞友财凌晨3时就戴着头灯在瓜田忙碌。他将刚摘的西瓜送到村口时,天边才泛白。“公交车免费帮我们卖到小区居民手上。”老俞捧着沙瓤西瓜,皱纹里漾着笑意。

东茗乡下岩贝村“茶语云墅”共富工坊前,茶农周伟峰将打包好的茶叶放上202路公交车。“师傅,新昌茶市。”说完后,周伟峰便转身回家补觉。他知道在半小时后,鲜茶将稳妥抵达茶市。

“自己开车送?春茶上市的两个月,我都是24小时炒茶连轴转,方向盘前睡着不是开玩笑的。”周伟峰笑着说,如今,2元公交车费就可尽早将鲜叶送到茶市,一斤就能多卖几十元。

去年,司机们托举着6.2万件农产品翻山越岭,承载着570余万元产值。53个智能交换箱在站点伫立,26条客货邮合作路线延伸,9条季节性共富班线灵活穿行山间,共同编织起城乡物资双向流动的网络。这张高效运转的共富网,正是新昌县深化党建引领推动“土特产富”全链发展的生动实践。

下午4时,210A路返程车启动。丁一斌看着后视镜里满载而归的乘客——卖完菜的婆婆竹筐空了,在共富工坊忙碌整日的村民带着倦意,但眼角眉梢透着踏实。

暮色四合,最后一班公交驶回车站。丁一斌拔下钥匙,车厢里还残留着茶叶的清香、瓜果的鲜甜和山野人家的烟火气息。53个智能交换箱在星光下静静等待明日。

杨勇鹏即将退休,当被问及工作感受,他望着盘旋而上的山路笑了笑。20多年驾驶生涯磨平了他的掌纹,这两年共富公交专车让他早已与山民的出行轨迹共生。从私营客运到共富公交专车,身份变了,承诺不变——“每个行政村都要到,定好的!”他语气斩钉截铁。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苗丽娜   编辑:陈周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