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体育馆外景。本报记者 潘海松 摄
浙江日报讯 在杭州市中心体育场路,有一座外观酷似船、是好几代杭州人的“老朋友”——杭州体育馆。作为杭州亚运会竞赛场馆中的公共体育场馆,近日,经过两年多的施工,该场馆改造提升工程已通过竣工验收,正在为3月赛事功能正式验收完善相关设施。
始建于1966年的杭州体育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马鞍形悬索结构体育馆,被列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将分别在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期间,承办拳击和硬地滚球比赛。一艘56岁的“老船”,将怎样乘着亚运东风航向新的征程?近日记者来到改造提升后的杭州体育馆实地探访。
走进项目现场,主体育馆经典“船体”造型映入眼帘。“为了更好地保持历史风貌,体现文化底蕴,在改造提升过程中,主体育馆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杭州体育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刘震介绍,在保留主体结构的基础上,此次改造提升针对屋顶的钢索结构新增了11根承重索,加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杭州体育馆内景。本报记者 周逸 摄
不仅保留“船体”造型,修旧如旧理念还贯穿在整体改造提升过程中。记者沿着主体育馆环绕一周,只见东西大厅的主柱、扶手,以及场馆正门上方的马赛克彩图等细节都按照原先工艺进行了修复。“比如主柱修复使用了水刷石工艺,马鞍形结构的圈梁用的是斩假石工艺,一圈232.5米的周长,工人们用手工花了至少3个月时间才还原出当时的年代感。”刘震说。
主体育馆外观还是大家记忆中的样子。进入场馆内部则已是全新气象:馆内新增的两个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着杭州亚运会的宣传片;场馆顶部云吊顶造型极具设计感;屋顶钢索结构全部露出,更具运动感和视觉开阔感……
“如果杭州体育馆的‘老熟人’来了,一定会耳目一新。除了保留原来的扶手、看台板,我们根据亚运会赛事要求,对馆内的照明、音响、地板和座位进行系统性更新升级。”刘震介绍,目前馆内能容纳4300余位观众。
杭州体育馆的“新”不止于此。围绕赛事需求,馆内新建训练馆、赛事功能用房和地下车库。3层高的训练馆和主体育馆连通,设有兴奋剂检测候检室、新闻发布厅、媒体办公室等;赛事功能用房内部设置了承担志愿者培训、休息等功能的“志愿者之家”;而新增8000多平方米的地下车库,共有180个停车位可供观众停车。
全新的场馆和设施不只有运动员能体验到,比如主体育馆的运动地板按照CBA篮球标准进行改造升级,训练馆在赛后可转换为标准羽毛球馆等。“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结束后,杭州体育馆将回归全民健身场所属性。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群众体育项目都能在这里进行体验。”刘震说。
此前,杭州体育馆场馆运行先期团队已入驻场馆,完成了亚运竞赛场馆赛时运行计划,目前正继续推动拳击和硬地滚球测试赛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