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雨棚上盖:站城融合的“西站模式” 集约用地的“杭州样本”
发布时间:2022-03-09 11:45:14

杭州西站枢纽雨棚上盖鸟瞰效果图

雨棚上盖效果图

杭州日报报道 亚运临近,铁路交通地上地下综合开发、空间多维利用上的尝试,在西站枢纽这一保亚运重点建设项目中,不断涌现。

去年7月19日,杭州西站枢纽雨棚上盖项目“交地”当天,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向该项目的开发单位同步发出了全省首个“地上空间建设用地不动产权证书”。半年时间,这个浙江省政府和国铁集团实现“路地合作”的全国首个新建高铁站雨棚上盖商业开发项目,几近完工。

刚刚结束的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高水平现代化引领区;加快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一体化交通网,全面建成铁路西站枢纽。

这四幢分散在西站站房雨棚四角的通透空间,体量并不大,但却成为“推进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打造独特韵味的新天堂”大背景下,西站枢纽在站城融合上的又一个生动标注。

今天,我们联合西站枢纽设计方之一——筑境设计推出“高质量、共富裕——走进重大项目一线·杭州西站枢纽”系列报道第六篇,剖析雨棚上盖项目的示范意义。

缘何落子?城市能级的“试金石” 站城融合的“过渡区”

在筑境设计(杭州)副总建筑师、杭州西站项目设计团队成员严彦舟看来,雨棚上盖在西站枢纽得以落地,既是地利,也是人和。

“西站枢纽在规划之初,在站城融合的大框架下,有了做雨棚上盖开发的想法,但是难度很大,我们当时就把空间预留了下来。”严彦舟回忆。时间拨回到2019年9月,西站枢纽正式开工,其后,高铁新城“升级”云城,宣杭老线资产处置取得重大成果……一系列的变化,让杭州城西的发展空间,瞬间开阔。

城市能级提升,人才大量涌入,不仅让西站枢纽的吸引力大幅增加,随之带来的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也让雨棚上盖开发显得恰逢其时。在多方的推动下,这一想法最终走进了现实。对此,严彦舟也很感激,“从提出设想,到慢慢论证,最后这些超前的想法一一落地,这也是程泰宁院士和我们都感到欣喜的一点。”他也坦言,真正落实雨棚上盖这个想法,需要不小的勇气,“在雨棚上做开发,光是结构成本,就要增加约2000万-3000万,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开发规模要谨慎考虑,适度开发。”

雨棚上盖5万多平方米的开发空间,相比地上面积约130万平方米的云城南北综合体,体量上“小巫见大巫”,所以在站城融合上,雨棚上盖定位为西站站房与云城南北综合体的“纽带”:穿过雨棚上盖的空中连廊连通起整个西站枢纽;适宜的开发尺度与业态、功能定位,也与云城综合体相互区分,不会“抢戏”。“我觉得它体现了一种姿态,表明了西站枢纽是一个包容性强、开放性强、连接性强的建筑。”严彦舟说。

如何落子?不可替代的便捷性 西站精神的“代言人”

从西站站房内,通过专门通道,可以直达雨棚上盖。与车站的零距离,成为雨棚上盖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雨棚上盖规划了酒店、办公等业态。西站枢纽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作了测算,从出站到雨棚上盖,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乘客下车就可以无缝入住酒店休憩,雨棚上盖的企业也可以实现到站即办公,大大减少了旅途换乘的时间成本。

业态的布置最大限度利用了雨棚上盖的便捷性,与云城南北综合体形成的差异,也将进一步提升西站枢纽的城市服务多样性。西站由内而外的精神,也因为雨棚上盖,变得更加丰满。

普通火车站一般只有两个立面,另两个方向是铁路线。由于采用中部进站,西站有四个立面。站在铁路线咽喉区的绿化广场,可以看见西站枢纽的完整形态,雨棚上盖正是西站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西站云谷进出口两侧的雨棚上盖,形态上的舒展,与站房形成了展翅腾飞的意向,这也是大体量开发的项目所不能带来的,“所以雨棚上盖现在景观、照明设计,以及材料的选择,都与西站本身保持一致。”

TOD上盖开发,从日本到中国,从广州白云站,到沙坪坝高铁站,国内外已有不少尝试,西站枢纽雨棚上盖开发,也因其“地基”——西站枢纽的别具一格,显得与众不同。

“我们一直在说,西站枢纽不应该只是一个车站,而是一个充满场所精神的生活区域,一个城市出行目的地、会客厅。”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西站枢纽做了很多努力。不管是从地下停车场,还是从出站层,到达雨棚上盖都要先进入云谷空间,严彦舟也把云谷比喻成雨棚上盖天然的“大堂”,“云谷把西站两个尺度适宜的车场串联在一起,因为本身它空间的序列感和引导性都十分优越,通过云谷与雨棚上盖的这种‘互动’,从‘大堂’到雨棚上盖商务办公,你可以体验到西站的这种精神属性。”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章翌 通讯员 李春   编辑:高婷婷
亚运临近,铁路交通地上地下综合开发、空间多维利用上的尝试,在西站枢纽这一保亚运重点建设项目中,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