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政府“有为”与“无为”的深层逻辑
发布时间:2023-03-19 23:33:02

浙江宣传消息 早在上一轮机构改革发轫之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指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层建筑就要适应新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

不久前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近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印发。

无论是机构改革,抑或是政府自身改革,都是向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发起的一场场深刻变革。改革者的内驱力、执行者的创造力,源于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主观能动性,蕴藏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发展逻辑。

改革彰显“有为”,善治近于“无为”。对于执行者来说,找准定位、看清“有为”与“无为”至关重要。只有把思想的“旧墙”敲掉,把观念的“闸门”打开,创造力才能朝着前进的方向涌流。

2004年,一场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为主题的大会在浙江召开。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会上作了讲话,讲话全文发表在《今日浙江》。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真正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履行自己的职能”。

一席话,明确了政府转型变革的路径、打法。今日重温,我们仍能得到许多启发。

比如,转型变革首先要从思想观念入手。习近平同志在会上强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求“大力开展宗旨观、政绩观教育,引导广大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正确的政绩观同正确的权力观统一起来,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人民谨慎用权、公正用权、廉洁用权”。

一项政策举措的制定,出发点不是为了让企业和老百姓做什么,而应该立足企业需要什么、人民群众期盼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加快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通过结构优化、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等方式,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比如,转型变革的目的重在提高效率。习近平同志提出,“提高效率是加强效能建设的目的所在”,要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解决办事层次和环节过多的弊病,真正把机关职能从过去微观管理为主转到宏观管理、依法管理和搞好服务上来”。

又如,转型变革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不难理解。“有所为”就是要尊重规律、顺势而动、主动作为,创造条件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而“有所不为”,就是要做到不扰民、不与企业争利,坚决地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深刻认清“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搞无故折腾,更不能为“为”而为,舍本而求末。

俗话说,理可顿悟,事需渐修。管理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从前者到后者,理念、行动和角色的转变却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政府始终倾听社会、企业、群众的呼声,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任务”,不断刀刃向内地清除“荆棘”、突破“藩篱”,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放眼全国,要论为企业营商创造环境,浙江允称走在前列。在全国工商联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排名中,浙江营商环境满意度连续第三年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营商环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有为”的温度与“无为”的智慧。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结合浙江的改革实践指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一路走来,浙江政府一直锐意改革创新,摸索出一系列创造性的经验做法。

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政府责任清单、省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浙江政务服务网,熟悉浙江的人一定对这“四张清单一张网”耳熟能详。2014年6月25日,浙江政务服务网正式上线,标志着浙江首创的“四张清单一张网”补齐了最后一块“拼图”。自此,横向撬动经济社会改革、纵向撬动政府自身改革进入全面提速阶段,并在往后的数年时间里,深刻影响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

2016年底,一个改革关键词突然在全网走红:“最多跑一次”。这项改革取名很直接,“小目标”就是通过材料“瘦身”、流程“打包”、数据“跑路”,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只跑一次。经过3年的努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率和群众满意率分别达到92.9%、97.1%,成为浙江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数据实打实地说明,政策好不好,关键看成效。

进入数字时代,以数字变革赋能政府转型成了新课题。依托数字技术的“桥”和“船”,浙江提速建设“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掌上治理之省”,不少数字化成果“墙内开花,香飘墙外”。比如,新冠疫情发生后,浙江率先推出健康码,成为全国首个健康码全覆盖的省份;“海外智慧物流”“浙农服”“政采云”等数字应用,也从浙江走向全国。这些,都不是偶然。

当然,这些只是浙江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治理能力的缩影,更多的创新和探索涌动在广袤的基层大地。《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一书,记载着习近平同志说过的一段话:“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群众需要什么就重点解决什么。”这其实也可以作为推进改革的深层逻辑。毕竟,政府服务与创造的本质就是让社会更有活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了政府的理念、职能和治理模式在不断地优化提升,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推进工作,更在于主动撬动变革、引领发展。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需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效率的提升,既需要市场的灵活配置,也离不开政府的高效服务。笔者以为,须重点处理好三对关系。

首先是“独唱”与“合唱”的关系。在过去,一些地方政府遇到事就喜欢大包大揽,结果时常越位错位,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事实上,政府应该在政策制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等方面多发力,能交给市场上的其他主体干的可以交出去,企业和社会等市场主体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充分激发创新创造的“洪荒之力”,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景象自然就会呈现出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不会只是政府部门的“独唱”,而是社会的“大合唱”。

比如,在微观层面上,凡是市场能有效调节的就交给市场,凡是社会能有效治理的就交给社会,尽最大可能减少干预,把该放的权放到位;在宏观层面上,加强制度设计,明确职能范围,通过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激励考评等制度,倒逼政府履职提效,把该管的事管到位、管出成效。

其次是“有限”与“有为”的关系。“有限”并非弱化,“无为”不是不为。现代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它的职能、权力、管理模式都应受到一定约束,但“有限”并不是让政府束手束脚,而是要求政府正确地履行职能,积极作为,不断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比如,政府有为就需要与时俱进。面对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既会创造很多机遇,也可能给社会治理和群众生活带来新风险新挑战,政府就需要跟上变化、主动应对。

最后是“执行”与“创造”的关系。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施工图,最重要的是要抓好执行。但执行不是墨守成规、照本宣科,也不是“无畏”地突破底线红线去办事,最有效的执行是要在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抓好落实。遇到问题困难时,不能简单地“一刀切”,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内在驱动力,多为办好想办法,不为不办找借口。

时代变革的浪潮奔涌而至,经济社会的挑战伴随机遇。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只要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比脚更长的路。

来源:浙江宣传   作者:   编辑:管鹏伟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