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日前,杭州市社科联(院)举行社科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凝聚共识,助推党的二十大精神家喻户晓、在杭州落地生根,为奋力推进“两个先行”杭州实践贡献社科力量。本期特分享相关专家观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建设丰富思想宝藏
郭亚丁 杭州社科智库特聘专家、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原主任、党建研究所原所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政党,其党性与民族性有着内在、紧密、逻辑的必然联系。民族性的内核是文化,而文化则包含着价值取向、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建设“肥沃土壤”,党的建设扎根于这个“肥沃土壤”才能生根开花,才能汲取丰富的养分并茁壮生长。事实上,党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很多内容和方面,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党的建设才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充实,才使党的建设更加鲜活、更加充满生机、更加具有珍贵价值和巨大力量。
党的宗旨与民为邦本、党的思想路线与求是务实、思想建设与重教崇育、党性修养与修身养性、统一战线与和而不同、组织路线与任人唯贤等,还有问题意识、辩证思维、整体观念等,党的建设很多理念和思路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建设的很多基本观点、根本原则以及方式方法等,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性质政党,也是极具民族性的政党,忠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其身上凸显诸多鲜明的民族特征。党的建设思路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独特中国智慧,这是中国共产党具有生命力的“思想秘诀”。
以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指导和推进“两个先行”
谢正法 杭州社科智库特聘专家,浙江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原总监、高级编辑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立即掀起一个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高潮。
通过学习,给我最深的一点启示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分明确告诉了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我们应该干什么?怎么干?
是什么?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原创性理论,又是一种创造性实践。以原创性理论来说,她是“两个结合”的产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指路明灯;以创造性实践来说,她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的再出发,是接续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崭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最大的创新就在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原创性理论,部署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实践,是“两个结合”的最新典范,是“两个行”的最新证明。
干什么?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国,就是按照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浙江,就是以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指导和推进“两个先行”。“先行”,是浙江发展的成功密码和最大优势。我们要将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浙江的具体行动,转化为浙江的标志性成果。
怎么干?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如果说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话,那么干部队伍就是现代化大厦的栋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长远之计,就是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推进素质能力转型升级,以干部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先行”。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柯红波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对国家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特点。我的学习体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首次单独成章。报告专设一章(第十一章)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二是内容更系统。报告从“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以及“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把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放到国家安全部分一起进行阐述,从内容看更全面更系统也更科学。三是篇幅更长。报告用了6个段落1167个字,直接讲国家安全的是1341字。
一、“根基”和“前提”: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在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十分紧要。
二、“全面加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非凡成就。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良好环境,为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更为严峻”:新征程国家安全形势的清醒研判。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报告还进一步警示全党同志,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做好“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的准备,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所具有的深邃洞察力和敏锐判断力。
四、“各方面全过程”: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要求。报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一重要论述为新征程上的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指明路径。
奋发实干 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事业
周金林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我认为,把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放在了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强调,这体现我们党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这一指导方针把握得更加科学、准确和深入了。这种强力推动将现身落地,见效见成。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之间具有重要的协同性功能和交互性价值,都是教育事业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促进支撑人的终身发展,对经济社会进步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的社会既需要研究型高等教育和尖端科研创造,也需要一个个螺丝钉那样的职业劳动保障生产和生活的社会链正常运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继续教育”放到了有关教育的论述中提出来,确立继续教育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充分肯定继续教育对于促进人的知识能力更新提升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继续教育也是建设我国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支撑,它主要面向社会在职人员提供非脱产的学历继续教育和公益性技能培训及以素养提升为主的非学历社区教育、终身教育。
我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迎来新发展机遇充满信心,对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支持,持续在公平待遇上加大力度。无论是政策扶持,还是财政预算保障,包括教师职称评定、荣誉享受等方面给予更平等合理保障。
第二,更大力度推动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等继续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出台更鲜明政策,提供更有力支持,促进各类继续教育实施条件完善和质量水平提升。
以城市为载体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蔡峻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成员、杭州城市学研究中心副会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破除制约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这是在党的全会文件中第一次表述“高品质生活”。此次党的二十大更是在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生活品质”的概念,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有利于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生活即为人存在之本。只有以高质量的城市发展和高效能的城市治理来实现高品质的生活,才能做到集民智、惠民生、暖民心,才能体现出新时代的人本逻辑回归。
首先,要做实生活品质的基础。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集聚的时空综合体,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但随着城市的规模扩大和范围扩张,难免会产生空间格局分布和规模体系结构不合理、城市公共服务配置不均衡等“城市病”问题。因此,提升“生活品质”首先必须关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民生问题。然而,当我们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挑战时,更要抓住问题本源和治本之策,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扩大面向高品质的内需,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其次,要深挖生活品质的内涵。城市作为一种人化世界,尤其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把握“理智和行动”“选择和决断”“意志和努力”,向往美好生活并不止于等待和享有,而是主动拥抱和创造。
最后,要拓展生活品质的边界。无论是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还是办好亚运会以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吸引全球目光,乃至于进一步落实“四个杭州”“四个一流”的要求、回应“八八战略”“重要窗口”的历史使命、吹响“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的冲锋号角,杭州都需要通过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来拓展生活品质的内涵。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 助力建设良法善治新天堂
李洪波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我认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政治、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政治意义上看,这进一步宣示和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从理论意义上看,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们党推进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从实践意义上看,这进一步强调和表明了我国将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治理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对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
法治的生命线是公平和正义。杭州是法治中国的先行地,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杭州素材和实践样本。可以概括为五个走在前列:一是以提高党依法治市的领导能力为重点,在依法执政上走在前列;二是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在科学立法上走在前列;三是以依法行政为重点,在严格执法上走在前列;四是以深化司法领域综合改革为重点,在公正司法上走在前列;五是以构建平安和谐法治社会为重点,在全民守法上走在前列。数字政府的法治建构、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杭州方案、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载体和实践平台构建等问题都将是法治杭州建设的重中之重。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扛起社科联使命担当
沈晓峰 临平区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区社科联主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
站在基层社科联的角度,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我认为主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理论研究。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那么,如何回答解释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找到其中的密码,就是我们社科工作者的使命所在。我们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争取推出一批有理论说服力、思想穿透力、话语感染力的高水平理论文章。对于基层来说,我们更重要的职责是做好理论的阐释工作。把党的二十大报告等理论成果与基层实际相结合,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相结合,把“大文章”分解成“小文章”,把“大道理”转化成“小道理”,做到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把学问真正写进群众心坎里。
二是理论传播。报告中指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我们将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深入了解群众关心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让群众按照需要“点单”,为群众提供精准化“定制服务”,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注重从群众的实际生活、身边变化切入,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把“我来说”与“大家谈”结合起来,让社科普及活动更加接地气、聚人气。紧紧抓住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开发优秀网络传播作品,加大网上传播力度,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随“指尖”传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加强社科研究
陈勇 浙大城市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局势,“变”,成为世界、时代、历史的显著特征,不仅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也让我国发展面临着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的风险和挑战、矛盾和问题。
党的二十大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坚持守正创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道路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要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才能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现,推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对于杭州市而言,坚持系统观念优化营商环境,就是需要跳出营商环境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社科研究来说,就是要从杭州市公共数据库建设、社会治理、智慧城市、要素保障结合构建整体性营商环境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市委、市政府做好资政服务。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实施科教兴国为重,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人才培养而言,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途径,为科教兴国强化人才支撑。对社科研究而言,也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原则,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坚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此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科教兴国领域的生动实践。
辩证统一、运动发展中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赵国青 杭州市社科院党建研究所所长
就全市社科理论界来说,在辩证统一和运动发展中,深刻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前提条件。
习近平同志对杭州知之深、爱之切,在浙江工作期间和离开浙江后,曾55次到杭州考察指导,体现了对杭州和对杭州人民的殷切关怀和深厚情谊。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深厚的杭州足迹,为我们开展思想溯源、理论挖掘和基因解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的统筹谋划下,全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沿着总书记指引的路子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实践证明,这样的路子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联系着学、对照着学、发展着学,看变化、比前后、找原因、悟思想,从中找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精神文化空前富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这个逻辑的主题主线,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强大的思想指引力、理论穿透力和实践指导力,推动这一伟大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全市社科理论战线担负着重要职责。我们也将勇担使命,深刻把握新时代理论工作的特点规律,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杭州实践的研究阐释和普及宣传,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