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武林市集高楼林立,也有田园乡梦富春山居。推门遥望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移步体验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9月,杭州“留光溢彩”创客天下同学会正式成立,为海归创业者提供刚需服务;11月,“创客天下·杭向未来”2022杭州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圆满落幕,招引数百个高能级项目在杭落地;另一边,西湖大学、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吉利控股等40家在杭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推出逾百个工作岗位现场纳贤……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杭州的人才总量已达306万名,占常住人口1/4,其中,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更是近6万人。本期青年说,我们邀请了三位选择在杭潜心筑梦的归国青年,听听他们的故事,聊聊自己如何在与诗画江南、人间天堂的双向奔赴中共创未来。
半导体“探索者”师恩政
胸怀“国之大者” 勇攀科学高峰
人类历史也是一部材料发展史。每一次工业革命,它的源头和起点,都有“材料革命”的身影。如今已至信息时代,半导体材料便是这个时代最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我叫师恩政,今年34岁,是西湖大学的一名助理教授和特聘研究员,带领着一个13人的团队。我的研究对象卤素钙钛矿和碳纳米管,就隶属于半导体材料的范畴。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我长久以来的兴趣所在。在北大读完博士以后,我曾经在美国工作了5年,其间也一直在和各种材料打交道。这些年国际上关于新型材料的研究层出不穷、发展迅速。每一种材料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你永远说不准继续研究能带给你什么惊喜。从这层意义上,我认为科研没有绝对的失败,它们可能只是通向了别的方向,是另一个成功的开始。
就像我的“老熟人”二维卤素钙钛矿,这是一种“并不省心”的结构,既能在室温下加工,也容易在室温下分解,还怕水怕氧。也是这样的钙钛矿结构,能够实现光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具有非常好的光伏特性。也因此,钙钛矿在太阳能电池和发光二极管上的应用,已成为近几年热门的研究课题。
如何让“潜力股”钙钛矿稳定下来?我所研究的,正是让不稳定的结构稳定下来的系统策略。比如,在原先“脆弱”的结构中,引入半导体性的共轭有机配体——这相当于在卤素钙钛矿的表面,增加了一层疏水的“雨衣”,你也可以理解成“贴膜”。通过反复测试,我们证明了这种方式能有效增加材料稳定性,让离子的迁移得到了显著抑制。采取这种策略将对突破钙钛矿光电子器件商业化的瓶颈提供重要参考。作为原创成果,我将相关内容分别发表在了2020年的《自然》杂志和2021年的《自然·纳米技术》上。
过往种种皆为序章,大约两年前,我来到了杭州、来到西湖大学,站在了新起点上。
被杭州吸引,一是因为这里有一种古今交融、开放包容的氛围,对各行各业各层次的人才都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二是西湖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诚如施一公校长经常说的,人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于我而言,能在这样的学术圣地从事科研工作,是为人民服务,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科研人才以学识报国,技术人才也有自己的独门绝技。纵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教兴国等方面内容,我们更该意识到,青年成才的初心,应是胸怀“国之大者”。再引用我自己很喜欢的卡尔·马克思在《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里的一句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它是为大家而献身。”
所有职业干好了都是在为人类做贡献,与所有青年共勉。
超轻机“达人”潘大鹏
探索超轻型飞机民用转化路径 助力航空产业发展
我叫潘大鹏,是一名留法近20年的飞机工程师。在最近举办的“创客天下·杭向未来”2022杭州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中,我带来的中法合作航空项目,与来自欧洲、北美、亚洲等区域的30余个国家的项目比拼,拿下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回国7个月,这是我首次参加如此盛大的比赛。伴随荣誉而来的,还有杭州多地发出的邀约。感受到杭州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尊重与诚意,我决定留下来,继续自己的航空事业。跟我一起落地的,还有十几位同样专业背景、同在异乡奋斗过的伙伴。
这么多年下来,从一名工程师打拼到法国G1航空公司的董事,我也收获良多,但想回国的心一直在跃动。直到2014年,国内通用航空领域逐步放开的消息传来,我看到了回国发展通航及其衍生项目的可能。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而当时,相较于产学研转化模式成熟的德法等国,我们起步晚,专技人才紧缺,相关产业链也不完善,一切都有待探索。
另一边,欧系超轻型飞机已具备高速、高效、高空、高效能、高安全等优势。比如我所在的G1航空——国内名“吉翼”,是“重启法国计划”国家重点扶持企业,拥有航空领域研发、制造、生产、销售、维修全产业链的丰富经验和自主核心专利200余项。其出品的超轻型飞机拥有七款成熟机型,可延伸至农业植保、测绘、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等多种服务场景,非常有国际竞争力。
我希望能通过项目落地,将国外先进的技术、专业的人才,包括优秀的口碑逐步引向国内,帮助资质过关的零部件加工商取得国际认证的制造执照、打开市场,帮助院校培养具备专业技能与实操经验的人才,同时也帮助民用航空行业快速确立标准,最终实现我国民航应用领域的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了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丰硕成果。我认为,民航领域的未来也一定在中国。长远来看,无人机兴起将是我们弯道超车的大好机会。以农业领域为例,目前国内使用的无人机机型小,喷洒药水除虫的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我们希望生产出大型农业无人机,在开阔的平原地带使用,将效率提高十倍,成本降至一半甚至1/3。
于科创工作者而言,这就是最好的时代。中国已有21地设立了无人机专业试飞基地,展示了对民航事业空前的支持力度。顺丰、京东这样的龙头企业正在抢跑无人机配送的新赛道。杭州也布局了中法航空航天大学和航空特色小镇。吾辈更当自立自强、开拓进取,一展苍穹梦。
材料化学“先锋”陈志杰
希望有更多“努力的天才”来从事基础研究
我叫陈志杰,今年33岁,是浙大百人计划研究员。都说十年磨一剑,转眼间我踏入现在的科研领域也有十多年了。
对于从小热衷自然科学的我来说,今年发生了两件值得庆祝的事。一个是我进入一年一度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的“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名单。入选的代表成果是我和团队合成的一种每克比表面积超7000平方米的新型多孔材料,可用于氢气和甲烷的储存。整个研发过程耗时一年半,算是对我过去学术生涯的一个总结。
还有一件是今年年初,作为研究员兼教师,我加入浙大化学系,正式结束了漂泊海外的日子。此前,我有九年时间,在沙特阿拉伯和美国,一边求学一边做研究。回国后,很高兴来到美丽的杭州,开启我独立研究的新篇章。
我研究的方向叫功能性晶态多孔材料的合成与性能,属于化学与材料化工领域的交叉学科。简单来说,就是从原子、分子和框架层面,实现材料合成构造的一门学问。根据细分领域提出的不同需求,我们还可以对材料性能做出精准的调控,比如使其保持高吸附性能的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稳定性,用于清洁能源气储存和有毒化学物质去除等。
事实上,这个方向放眼全球既不冷门,也不“年轻”了。大家熟知的活性炭,就是一种初级的人造多孔材料,因其较强的吸附力,常被用于污水净化、工业废气处理等场景。另一类多孔材料——分子筛,也被广泛运用于石油化工催化和吸附脱水等环节。
在加拿大,已有公司看中新型合成多孔材料在吸附分离方面的优异表现,开发了投入市场的产品。他们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捉”,回收温室气体,以减缓温室效应。这类“凭空”捕碳的设备,目前在加拿大每天能捕集1吨的二氧化碳。
这些都印证了基础研究大有可为。然而,想要精确合成一种新型晶态多孔材料的成功率并不高。特别是早期阶段晶体结构的合成需要许多尝试,大概只有20%的概率能顺利推进,收获预期结果,并且不一定能复制量产。所以我也常告诉我的学生,要习惯直面困难,打心底里对科研这件事保有热忱,享受从无到有的乐趣。有好的结果的时候,也要反复验证研究。
比如我们能看到,自然形成的物质构造一般都偏向稳定,而大体量的多孔物质结构脆弱,违背了这种倾向性。这就需要我们非常了解分子与原子的结构,进行人工改进从而实现某种宏观性能的表达。这很迷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强调了科教与人才的重要性,拥有好的大学,吸纳好的科研人才,是我们跻身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我认为,当下就是有志青年投身科研的大好时候,国内科研环境有了明显提升,前沿领域的竞争又是对标国际,相对公平。就专业方向而言,国内外著名的品牌华为海思、英特尔等,都会招募化学专业的“尖子生”,行业前景光明。
我们需要更多“努力的天才”,更多对科研感兴趣的年轻人,来从事基础研究,帮助碳中和等目标早日达成。接下来,我们团队有个“小目标”——为开发高效的新型离子电池,寻找合适的材料。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终生保持学习的态度,像国外的科研大家们一样,80岁还待在实验室,逐梦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