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文化地标,我们谈些什么?我们在谈的,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核,它印刻着城市的记忆,凝聚着城市的风貌和品格,它是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文化地标会不断更新。新,新在形式、载体,新在视角、解读,更是一场历史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化学反应。
从良渚古城遗址以及良渚博物院,到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再到杭州国家版本馆,杭州的历史文化标识不断被挖掘、被更新、被丰富。
本期,我们带大家以青年人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些地标,掀开杭州深厚历史文化的一角,听见这跨越时代的共振回响。
杭州国家版本馆:版本有迹,文润人心
版本如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帧帧“截屏”,似历史记忆中的一个个“闪存”。让版本会“说话”,让宋韵文化可传承,在杭州国家版本馆,山水入眼皆有历史的厚重。
在这里,一种韵味,两端风姿,温润而灵动,只此青绿,一眼千年。
走进杭州国家版本馆,其点睛之笔便是那一排高大的青瓷屏扇门。以宋代屏风为设计灵感,用碧色的龙泉青瓷带着江南的温润如玉,打造出可转动可开合的屏扇。穿越光影缝隙,渐变的梅子青让建筑显得灵动、深邃、雅致,让影韵有迹可循,与馆内的水榭楼台交相辉映,远看犹如一幅《千里江山图》,引得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打卡。
“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庄严肃穆,漫步在馆内,可以看到在布局上融合自然环境,在建筑风格上凸显精巧雅致,在构建技艺、材料特性上都符合我们当下的审美。别说前来参观的游客了,我们每天在这里工作也是一种幸福。”馆内90后讲解员曹雨佳告诉记者。
人在阁中走,宛若画中游。杭州国家版本馆又称文润阁,设计之初,没有参考案例,宋画中的山水意境便成了美学参考。例如在馆内的小山丘上,长松傲立,这些原本就存在的植被和整个建筑相融相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这份清新优雅的意境背后,光是设计图纸就改了三次,只为给3棵和宋画极相似的松树让道。
随山赋形的游廊、曲折架空的展廊、精美的卯榫屋檐……一步一景,文润阁于细微处深藏宋韵美学的密码,在半遮半掩间传递如琢如磨的匠心。
以时间执笔,宋代园林的风韵,以新的面貌,“走”出古画,“走”到了现代,来到了文润阁,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这里凝成了新的“传世之作”。
而文润阁的魅力之举还远不止于此。
博览古今事,物藏世代珍。版本是记录历史、见证文明的“金种子”,版本馆则是存放和保管“金种子”的“文化种子基因库”。文润阁惊艳的建筑内核是它惊人的藏品量和高质量的藏品。“目前馆内拥有100万册(件)版本,6000多平方米展厅,4万多平方米保藏库房,承担着版本资源保藏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成为新时代重要的历史文化保藏和展示、研究、交流基地。”曹雨佳介绍道,对于她来说,把每一个版本背后的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丰富动人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是她的责任与使命。
每一个版本都是文化的载体、文脉的印记,如何让更多人走近版本,文润阁以“数字版本+沉浸多媒体空间”的形式破题。通过“裸眼3D+沉浸式光影”,虚拟化玉琮王、五代雷峰塔经卷、共产党宣言等浙江特色版本珍品,不仅屏幕上有效果,头顶和地面也有相应的互动,让每一个“我”“我们”和版本融为一体。
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杭州国家版本馆作为杭州新文化地标,是当下与历史的对话,是一种空间加时间的体验。静观浅谈,置身于此,古今观照中,无不蕴藏着杭州珍视版本、珍视文化的真诚与热情,在这座新文化地标的浸润下,杭州必将携文化共进,与时代和声。
德寿宫:遇见800多年前的南宋之美
付国静第一次“遇见”德寿宫,是在2018年的夏天。当时正在南宋官窑博物馆工作的她,带着一群小朋友到德寿宫参加以城市考古为主题的夏令营。“那时候真的是在‘遗址’上走。” 2020年,付国静被选调到南宋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项目中,后又正式加入博物馆队伍,先后从事资料汇编、展陈、讲解等工作。
“德寿宫是一个滋养的项目,我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得到了成长和锻炼。”望着如今被修缮一新的恢弘“宫殿”,付国静很自豪能一路见证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参与它未来的成长。
2022年11月22日,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那一抹红墙内的神秘,逐渐向世人揭开面纱。从此,望仙桥东的德寿宫与凤凰山麓的南宋皇城,一北一南,共同构成临安城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文化标识,盛载着历史的风云,成为南宋文化的一个缩影与注脚。
据悉,德寿宫遗址是国内首次原址露明展示等级最高、考古揭露面积最大、复原研究最充分的南宋遗址,也是国内首次在充分复原研究基础上,有机融合遗址原址和数字化手段,沉浸式互动解读展示遗址信息,再现南宋建筑之美和园林之美的遗址博物馆。
自11月19日,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开启网上预约通道后,每日500个名额平均3分钟预约满额。11月22日面向社会开放以来,已接待市民游客13000余人次。与此同时,德寿宫还开通了电话预约功能,以满足70周岁以上老人等特殊人群进馆需求。
“在德寿宫遗址的考古过程中,曾发掘出很多有意思的文物,通过它们可一窥800多年前南宋宫苑的生活。”付国静介绍,德寿宫的遗址展示采用了很多数字化的声光电手段,比如在正殿遗址所在之处,三块巨型幕布将遗址北、东、西三面包围住,通过视觉融合技术四面成像,复原宫廷生活影像,以裸眼效果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东面,是项目建设与施工单位的办公点。德寿宫的当下和未来,正在这里有条不紊地筹备和开展。
“我们将进一步挖掘、丰富德寿宫的内涵和功能,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载体,让德寿宫真正成为可观、可感、可体验的‘宋韵文化传承展示窗口’。”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馆长施云姝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计划成立德寿宫专家智库,系统挖掘阐释宋韵文化的历史意义、文化精髓、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打造宋韵文化理论研究高地。同时,在现有流量基础上,继续以德寿宫博物馆中几大文化元素为核心,围绕原汁原味宋式建筑特色、风雅诗意浪漫的宋式美学、写实恢弘的皇城遗址展示等方面,开发德寿宫系列文化IP和数字藏品,加强宋韵文化产品开发和品牌塑造,助力影视文创、数字内容、现代演艺等产业做大做强,把宋韵文化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
良渚遗迹:在五千年的坐标中找到自己
“阿良家的玉琮已经和它西周来的兄弟排排坐了,你能认出谁是谁吗?这次来的琮还有青铜琮,真是给足了排面。”最近,在良渚博物院官方微博的超话里,很是热闹。因为良渚博物院的一场临展——“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观。
“这是一个几乎没有文字的文物展览。你所能感受到的,皆是玉器之美。”良渚博物院展览教育部徐瑶带着记者开启了良渚博物院的探秘之旅。
甫入序厅,玉器阵列满面铺陈,西周文化的浓郁丰富不言而喻:红青碧绿黑白、鱼牛鹿兔龟蝉、龙纹凤纹人纹,内细外粗的双线、繁杂参差的玉料折射出一派溢彩流光的亮丽景象。
隐去文字是为更好凸显器物本身,观众可以随心所欲地欣赏、体验和感受,能从丰富精美而灵动巧妙的西周玉器中,窥见那个古老悠远的繁华盛世。
“玉”是探寻良渚文明的文化密码。这也是整个高品质的玉器精品展在良渚博物院停驻的原因之一。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精神内核、良渚文化的脉络,在这里可以清晰一观。“良渚博物院,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去良渚古城遗址之前,在博物院逛一逛,对这丰沛的历史文化,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徐瑶说。
博物院常设展览分为“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部分。在这里,我们了解到——
在良渚文化玉琮上广泛雕刻的“神人兽面纹”,透显良渚先民的无限智慧与精神内涵;
良渚古城遗址中,莫角山宫殿区、内外城墙以及水利系统三重向心式结构的史前大城,构塑了中国城市最初的模样,呈现出城市文明最初的光彩;
反山王陵遗址是良渚文化考古史上里程碑,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
良渚文化从被发现、发掘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经过几代考古人的辛勤努力。
“事实上,良渚文化,并不仅仅指良渚这个地方。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证实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极为广泛,良渚遗址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北跨长江,南至浙南地区。”徐瑶说,杭州市北郊的良渚、瓶窑两镇范围内的良渚遗址为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域。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而一举闻名于世。
那一年的冬天,徐瑶第一次踏入古城遗址公园:“那时,我对她一无所知。没想到几个月后,却成为她的一员。”
如今,大家都知道,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中华文明“活化石”和世界文化瑰宝。
很多人形容良渚是“地下气象万千,地上土丘一片”。
那么,普通人在遗址上能看到什么?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如何向大众科普良渚文化?这,是90后徐瑶的工作日常。
比如,在莫角山宫殿区,能感受到与5000年前先贤的一种连接。宽宏的城池、密布的河网、精美的玉器……一切仿佛都在诉说着5000年前那个神秘的古国、先民们的生活细节,以及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比如,持续打造的《良良》系列儿童绘本、“良良漫游记”系列课程,夜游跨界活动“良博奇妙夜”、“良·雅·集”音乐会,以及儿童剧、科普视频、互动展览等创新活动……良渚博物院正在以年轻人的方式理解、传播、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
“只有放在一个大的时空框架中,才能令我们清晰地感知所在时间的坐标、空间的目标和文化的坐标。”自良渚以来的几千年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先人的文化与精神早已渗透进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