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重要内容来阐述,寓意深刻、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现代化,“并联式”的发展过程使我国社会结构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系统性变革,人们的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剧烈变化,极大地增加了社会治理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石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治理能力;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些都对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好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是“人”,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治理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突出亮点,是共建共享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它回应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消解了传统社会联结机制后,如何重塑现代社会秩序这一根本性问题。共同体的本质是富有秩序、情感和价值意义的有机结构关系,而共同体的消亡则是西方发生现代性危机的深层根源。西方“个体化”的社会结构一方面使个体成为权责的主体,但也将风险承担责任推向个体,个体化和原子化极大地加剧了西方社会的失范风险并频繁酿成危机。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着眼于维护广大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确保社会成员广泛参与性,促进社会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从而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成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受益者、积极参与者和最终评判者,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意在通过社会治理,让人与人、人与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关系,形成现代社会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的善治格局。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建设美好社会为实践目标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首次集中概括,既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也深刻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实践方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其实质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社会和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治理与人民福祉、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紧密相连,社会治理的创新和美好社会的创建具有高度同步性、一致性。
我们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来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美好社会,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要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第二,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致力于改善民生。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人民当作家主的制度保障和工作体系,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社会治理现代化还要致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执笔人:郎晓波,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法学与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