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共富的非凡十年:孩子家门口有好校,城乡有同一片月光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10-14 10:41   

“妈妈,我发现教室里的灯光比以前更柔和了,上了一天课眼睛一点都不酸。”刚开学,现代实验小学朝二校区学生吴芷境,回到家就笑着跟妈妈分享所见所感。

孩子的感觉是最真实的。在开学前,杭州拱墅区完成了全域中小学及幼儿园2800间教室的LED护眼灯改造提升工程。一盏护眼灯,从细微处着手,切实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在全面构建共同富裕和现代化新体系的过程中,教育是重要基石。杭州教育也用一项项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教育共富”的答卷。

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

“教育共富”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在家门口上好学,这是很多老百姓最迫切的愿望,也是对“教育共富”最朴素的理解。

杭州教育发挥名校引领作用,一批又一批的新校园亮相,让“家门口上名校”逐渐成为现实。

红墙灰顶,院落式布局,新落成的文澜实验中学慧澜校区简约大气。毗邻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瓜山未来社区,慧澜校区在设计上也散发着浓浓科技感。像每个教室都配备了交互式一体机、智慧讲台和实物投影仪,将完全颠覆传统课堂;智慧灯光、自动卷帘满足不同学习场景的光线需求……

“师出名门”的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学校小学部,是拱墅区政府与浙大城市学院合作创办的一所创新型优质公办学校。校长章汉平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学校将充分依托浙大城市学院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学生自觉成长为基本追求,努力成为百姓家门口好学校的典型代表、城市学院向‘百强’目标奋进中的‘金名片’。”

“到2025年底,城西科创大走廊共安排推进88所学校建设,其中建成学校75所,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百姓。”杭二中、学军中学、杭十四中、崇文实验学校、学军小学、育才登云小学……这些杭城响当当的教育品牌将在城西大走廊“落户”,区域内学子可以就近入读名校。

好的硬件建设,是开展现代化教育的基础。如何深挖老校区的底蕴?杭州的老校园改造提质工程马不停蹄,焕发勃勃生机,让更多现代化教育理念“开花结果”。风帆中学、现代小学朝二校区、和苑小学等城区老校均在硬件上实现了换代升级,让这里的孩子也能享受最前沿的教育。

“教育共富”的本质是公平供给,同时也要关注到老百姓的获得感,这需要在细微处下真功夫。于是,小到孩子们冬天洗手不冷了、一间间教室的灯光更柔和了,大到入学更方便了,杭州教育暖心行动一件又一件,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结对帮扶,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让城乡的月光一起照亮孩子

教育共富,是结对帮扶,携手共进。

从2001年起,钱江之滨的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开始开办宏志班,成为浙江省首个面向家庭贫困、学业成绩优良学生的专设班。“宏志班”的生源以当时的杭州七县(市)为中心,辐射衢州、温州、金华浦江、丽水庆元等地。

一份最新统计报告中,记录目前已毕业的18届1330名宏志生,基本如愿考上了本科院校,入读北大、清华、复旦、中科大、浙大等一流高校的孩子也有很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作为时代产物的宏志班,已经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教育有希望,脱贫就有希望;教育有成果,攻坚就有战果。教育扶贫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是发展大计,也是民生大计,更是百年大计。

教育优质均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而守望在乡村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通向共富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临近开学,建德9所中小学享受到了杭州“美好教育”共同富裕的“福利”——2022学年实施的首轮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山区行动,由杭州市教育局选派的30位中小学优秀教师义无反顾选择“下沉”到建德。

还有一群群杭州教师,飞越万重山,凭借一颗匠心来到千里之外的四川理塘、贵州凯里、青海德令哈、新疆阿克苏……以天为伴,与山为邻,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教育共富,让城乡的月光一起照亮孩子。

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回归教育本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共富”,更是孩子们的心灵“富”起来,拥有优质的学习成长状态。要贯彻这一理念,就需要让孩子从“唯分数”的大环境中脱离出来,真正实现五育并举,以更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杭州教育守好红色根脉,让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外辐射。

十年来,杭州校园不断创新中小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新载体,让知党爱党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学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但社会的资源是庞大的,杭州市、拱墅区的本土“四史”教育资源和场馆也被充分挖掘,让中小学生在红色研学体验中更好传承红色基因。

劳动也渗透在孩子们生活中,劳动教育扎实落地。做饭、扫地、缝纽扣、叠被子……杭州孩子们和老师、家长一起总结出了很多家务劳动的小妙招,掌握了更多劳动技能。

杭州教育将体育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回归教育的本源,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在杭州拱墅,每所学校有一项体育特色项目,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各项活动,让运动蔚然成风。在美育方面,利用各所学校的“宝藏场馆”,比如大关小学的民乐馆、长江实验小学的“十竹斋”、刀茅巷小学的口琴博物馆、求知小学的片庐博物馆等,其中不少场馆里还有非遗大师工作室进驻,让师生能在校园内,“零距离”见到喜闻乐见的“活态”非遗。

回归教育本源,就是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十年来,杭州的教育共富实践,覆盖到了方方面面,跑出教育共富“加速度”。教育共富,承载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和环境的无限期待。杭州教育也用一项项实实在在的行动,努力让老百姓更满意。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记者 吴越溪  编辑:许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