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140余位乡贤回归带领乡亲增收致富 常山探索乡村“共富”路
发布时间:2022-01-26 13:25:00

随着车子驶入衢州常山县新昌乡,青山环抱之下,郭塘村近在眼前。洁净笔直的村道旁,高大的树木与低矮的月季交叉排列、相映成趣。

除了常见的乡村美景,这里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新风景:旧自行车搭建的路边围栏、毛竹搭建的凉亭、旧轮胎做的花坛、旧陶罐改造的花盆、废弃木料堆叠而成的墙体造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环保创意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年,作为常山县最偏僻的村庄之一,郭塘村从无到有探索出了一条环保与发展融合共进的治村新路子,不仅创成了浙江省首批AAA级景区村庄、“浙江省善治村”等,更通过扮美乡村、发展产业,实现了山区村的美丽蝶变。

“环保第一村”变废为风景

步入郭塘村内,举目皆景。但初来乍到的人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村子用“脏乱差穷”形容一点不为过。“当年外面的人都叫我们‘光棍村’,没有姑娘愿意嫁过来,因为穷、因为偏僻。”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多亏了‘环保书记’。”

村民口中的“环保书记”,就是郭塘村党支部书记张荣。2013年,在外开了多年环保公司的张荣回村担任村支书。但回村之初,一缺资源二没资金,村子要怎么发展,大家心里都没底。

“可能也是因为穷,老百姓不舍得丢东西,门前屋后酒瓶子、废弃木材堆得到处都是,非常影响美观。”张荣说,他出去这些年,看过许多乡村美景,心想着必须为村民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的环境。

结合专业特长,张荣提出用“垃圾”造风景的点子。废弃物品统一清点规整后,村民自发参与设计,再邀请村里老手艺人制作。于是,郭塘村50余户农户的美丽庭院从“盆景”变成了“风景”,其中庭院的围栏很多是用废弃木头改造而成的。

在老百姓房前屋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去打造村庄,按照这样的思路,这些年,郭塘村将“三改一拆”“农房整治”后留下的废料转化成一道道新景,既节约资源又有新意,“环保第一村”的美谈远近闻名。

以前,郭塘村基础设施不够、不全,特别是路边露天厕所比较常见,影响村容村貌。2018年,郭塘村打造了常山县首个农村星级公厕。

公厕启用那天,张荣路过,看到门口放着一双鞋,靠墙还摆着一把锄头,他有些疑惑,在门口等了一会儿。“这厕所刚修的,比我家里还干净,我从地里出来踩了一鞋泥,怕弄脏厕所了。”鞋子主人是一位村民,他赤脚走出来后解释。

这个事情让张荣很是触动:“我们的村民很朴实,村庄在变美,大家的思想观念也在转变,这也给了我们村委班子更多的信心。”

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张荣上任之初,郭塘村村集体账户上还背着70多万元的债务。

2018年4月,全省“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专项行动正式启动。郭塘村抓住机遇,与浙能集团结对,落地了光伏消薄项目,到2019年年底就为村里带来了40万元的收入。

“可能因为穷过,更加知道每笔钱赚得来之不易。”张荣说,借助这“第一桶金”,郭塘村趁势发展月季产业,通过乡村振兴讲堂开讲嫁接栽培技术,让月季在具有观赏性的同时,也能向市场销售,增加集体收入。2020年,郭塘村仅月季苗木销售额就达70多万元。

“我们作为偏远山村,更加需要用长久的生命力去打造。村庄建设和发展不能光靠扶持资金。”在张荣看来,资金投进去,要持续产生效益,这才是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在位于郭塘村游客中心不远处,占地80多亩的月季主题公园二期已初现雏形。不久后,这里将和一期一起,组成一整个包括游步道、民宿、摄影基地、花圃、水系等多种业态在内的文旅综合体。二期完工后,月季种植规模将扩大到200亩,产值预计能达到160万元。

在月季主题公园施工现场,记者见到了64岁的村民陈爱琴,她正和其他几名村民一起,忙着将最后一批月季进行扦插。“每天早上六点半来干活,中午回家吃个饭,下午干到五点,活不算太多也不累,一天下来能挣个100来块钱,干得多有200块钱。”

因丈夫患疾,没办法出去打工,陈爱琴一家原先只能依靠政府补助生活。现在,通过给村里打工,陈爱琴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目前,郭塘村有近四成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去年一年,全村共计发放村民工资近300万元。

“常雁”回归,“强村”带“弱村”

近年来,常山县通过吸引乡贤等人才回归担任村支书,师徒结对、强强联合,实现了相关村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动发展。

其中新昌乡黄塘村在乡贤廖红俊的带动下率先发展起来,开发出漂流、滑草、油茶博览园等多个休闲旅游项目,让村集体收入从零增加到80万元。

2017年,廖红俊和达塘村乡贤、村支书陈重良师徒结对。廖红俊手把手教陈重良治理村庄、发展民宿等,短短3年,达塘村完成了蝶变。之后,陈重良又与张荣师徒结对,3个村形成了“师傅带徒弟,先富帮后富”的合作模式。

“去年4月底,我们村第一季200多亩冷水茭白需要抢收。我只打了一个电话,郭塘就派出了20多名村干部、村民前来帮忙,且不收一分钱。”陈重良说,这种联动发展,不仅是利益上的绑定,更有感情上的深度连接。

黄塘、达塘、郭塘三村现有茭白、月季、油茶等种植产业,以及漂流、滑草、民宿、研学等旅游产业,仅去年就增收14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00万元,从过去的山区贫困村蝶变为致富明星村。目前,新昌乡大部分村已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在总结“三塘模式”的经验基础上,常山县出台了《激励引导“常雁”回村任职的十条意见》,从政治激励、经济待遇、生活保障等多个维度帮助“头雁成长”,对新回归担任村干部的乡贤,承诺以村支书师徒结对、“强村”带“弱村”的共享资源礼包模式,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去年,常山吸引了140余位乡贤回归担任村社干部,其中28位村支书顺利完成“师徒结对”。

“资源共享,最终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常山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去,将继续推动“三塘模式”落地生根,让全县更多村庄加入到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模式中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邱丹晨 通讯员 徐云飞 王炜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