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在平湖,光电和智能制造产业集聚,企业对青年技术人才需求旺盛。“我们探索组建了478人的‘认证工程师’队伍,同时建立一支专业能力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认证工程师’导师队伍,为企业青年技术人才在技术提升、项目申报、难题攻关、资源协调、成果保护、产品技术认定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日前,平湖光电和智能制造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林杰告诉记者,目前中心已指导“认证工程师”开展或参与科研项目100余人次,申报技术成果30余项,有效破解企业青年技术人才成长瓶颈。
像平湖这样的省级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我省目前有14个,有的聚焦智能制造、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光电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有的聚焦电器、汽摩配、纺织印染等传统产业。
2020年以来,浙江在全省探索建设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一个特色产业+一个共性技术平台+一批共享工程师”的模式,共享技术、成果、人才等资源要素,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当地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截至去年底,省级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已集聚工程师2343人,解决共性技术难题146个,转化技术成果290项。
原先,企业“单兵作战”引才难、产业核心技术攻克难,不少中小企业引不到、养不起、留不住高水平工程师。有了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就可以多管齐下建好“人才蓄水池”。针对单个企业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中心可以发挥资源集聚优势,推动中心工程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协同攻关,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温岭机电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聚焦“电机、流体、电控”三大制约机电产品转型的技术瓶颈,导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研发创新资源。中心与清华大学开展的低振动永磁直流电机等16个共性技术难题攻关,有效助推当地机电产业整体提升。
除了省级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外,各市、县也结合产业发展实际进行科学谋划,目前已建成市、县两级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50个。如嘉兴在全省率先制定《嘉兴市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构建了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的“金字塔型”建设梯队。目前,该市已有省级创建试点单位1家、市级8家,拟申报创建单位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