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万物生,正是耕种生产的好时节。这几天,临平的塘栖枇杷迎来了疏果期。在种植户张国顺的家庭农场枇杷大棚里,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把果树上“不合格”的幼果筛除,进一步确保枇杷的“优生优育”。
“这批大棚枇杷预计在4月中下旬就可以成熟采摘了。”张国顺介绍说,大家很熟悉的白沙、大红袍、宝珠等塘栖枇杷品种,一般来说每年的上市时间都在“五一”前后,不过他家的这批枇杷有了大棚的“保护”,上市时间可以提前不少,相比之下,优势更明显。
围绕枇杷这颗“黄金果”,近年来,塘栖镇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园区规范化建设和提升改造工作,加速枇杷种植产业转型升级。将传统枇杷的种植方式从“靠天吃饭”转变为技术赋能,提高农业的设施化、精细化,让塘栖枇杷“身价”更高,提前尝到“甜头”的张国顺已经开始期盼着1个月后的这场“大丰收”了。
提前成熟 品质也更优
张国顺的家庭农场位于塘栖泰山村,整个农场共种植九十亩枇杷树,这在塘栖算得上是枇杷大户。2016年,为了提升枇杷的品质,他将3亩枇杷地改成了大棚枇杷。
和传统的枇杷种植方式不同,采用大棚种植的枇杷,从疏果到成熟采摘的整个过程都会通过温室大棚科学管理,从而可以排除恶劣天气对枇杷的影响,果子也不会因为霜冻、高温等原因减产。不仅产量和品质都会更有保证,个头和口感也都更为优质,成熟时间也会比一般的枇杷提前20至25天。
“今年枇杷花期延后,冻害影响较小,产量与往年相比属于丰收年。产量大就容易影响单果的质量,所以疏果显得尤为重要。”张国顺告诉记者,越是丰年,提前成熟且品质更优的大棚枇杷在市场上就越有优势。
以去年枇杷季为例,张国顺农场里对外销售的200斤大棚枇杷在普通枇杷上市前几天就已经售空,最高售价达到每斤100元。
“从价格上来说传统的塘栖优质白沙枇杷每斤可以卖到15-20元。而大棚枇杷因为品质和上市时间的优势,每斤可以卖到50-60元,收益可以增加2至3倍。”张国顺介绍说,今年他又将26亩普通枇杷地改种为大棚,并且开始研究培育新的枇杷品种,来进一步提升农场的盈收。
这颗“黄金果”将带来更大的“黄金效应”
“这批大棚枇杷要结合数字农场的数据,做好培植工作,目前的状态还是挺好的。”在塘北鲜果现代农业园内,浙江省农科院枇杷柑橘课题组组长陈俊伟正在指导园区工作人员蔡斌军对大棚内的枇杷进行勘察。
“我们这里一共有20亩地,大概有500多棵枇杷。”蔡斌军介绍说,去年底,在省农科院专家和塘栖镇农办的服务指导下,园区花了200多万元将老的枇杷种植区块改建为大棚种植模式,并增加了数字农场设施。
“采用大棚种植模式后,园区内的枇杷可以提前20来天成熟上市。”蔡斌军介绍说,通过大棚内的数字农场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到大棚里的湿度、土壤肥度等数据,并开启自动浇灌等功能,实现园区数字化管理,让枇杷品质得到保障,进而推动园区收益的增长。
2021年,临平出台了“强村富农”十条政策,鼓励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现代化园区建设方面,采用自建大棚模式的农户可以获得区、镇两级给予的40%至50%的经费补助。同时,临平还推出了“村建民用”模式,由各村自行建设大棚设施,区、镇两级再给予70%至80%的经费补助,完成建设后可将大棚租给种植户使用,在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推动现代园区建设。
塘栖镇区域发展办主任张子梁表示,下一步的设想是将塘栖各村的集体枇杷种植地作为试点,利用“村建民用”模式,结合“三服务”工作,对塘栖枇杷的培植方式进行一个大升级。或许用不了多久,这颗“黄金果”就将为塘栖带来更大的“黄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