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开发新能源,探索“碳中和”……大陈岛正在蹚出一条新时代的“垦荒路”
发布时间:2022-03-29 07:52:08

记者上岛的第二天,台州椒江大陈岛码头通知停航。梅花湾边修整渔船的老渔民很淡定,东海上常见的大风让这个距离大陆52公里的海岛,船期经常不定。

然而,在大陈供电所党支部书记王海强眼里,风,又是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这位19岁就在大陈电厂当学徒工的“垦荒二代”,兴奋地告诉记者:“大陈岛又将创造新的全国第一!”

这两天,全国首个基于海岛场景的氢电耦合示范工程正在大陈岛紧锣密鼓地建设。它将利用岛上富余风电,制造零排放的“绿氢”,力图实现国内首套氢综合利用能量管理和安全控制技术突破。

作为台州入选浙江首批低(零)碳试点的乡镇之一,今年以来,大陈岛以“绿氢”为发力方向,全力打造“碳中和”示范岛。这是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的大陈”之后,迈向“现代化的大陈”的新宣言,更是对习近平同志“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重要指示的新实践。

“一次登岛、两次回信”,习近平同志对大陈岛始终牵挂,深情厚爱一直激励着大陈岛人。他们接力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投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拓展海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蹚出了一条新时代的“垦荒路”。

氢电来了

释放清洁能源潜力

以清洁能源替代火力发电,被视作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

3月2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目标到2025年,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

这一次,大陈岛率先示范。

大陈岛分上、下大陈两个岛屿,氢电耦合示范工程落地在人口稀少的上大陈岛,设备材料都要一点点从陆地运上去。工地上,空调风机不停地运转,给先期运到的机器设备通风防潮。

作为全国风能最富集地区之一,大陈岛年有效风速时数达7000小时。岛上建有34台风力发电机,去年发电量达6000万千瓦时,但供应全岛用电只需五分之一不到——风能过剩,也给储用、输送带来巨大挑战。“绿氢”项目建成后,将就地消纳部分过剩风能,进一步释放大陈岛清洁能源的潜力。

“氢电耦合,就是利用富余风力通过电解水制氢,在负荷高峰时再用氢发电。”国网椒江区供电公司的专家将其比作建一个“大型充电宝”。

2006年8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大陈岛视察。当时,岛上的浙江星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成立不久,正在筹建风电场。把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的谆谆嘱托,成为大陈岛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

“大陈岛自然资源丰富,‘碳中和’实践基础好。”大陈镇党委书记金霄翔自豪地说。按照每发一度电需300克标煤来算,岛上一年风电量能节约标煤约1.8万吨。当地还将挖掘潮汐能、波浪能、太阳能,“建一个充满‘绿能’的大陈”。

迎着海风,在蜿蜒的山路上,记者跟着王海强一路巡线。走到上大陈岛的35千伏变电所附近,另一个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柔性低频输电工程刚完成土建施工。

眼下,大陈岛主要依靠一条海底电缆连接浙江电网。一旦遭遇强台风或是线路故障,电能保供和传输将面临困难。

“这项海岛低频互联技术国内首创,能破解这些难题。”守护岛上群众光明30多年,王海强手握数项发明,深知唯有创新才能克难。总投资2.3亿元的柔性低频输电项目,不仅将新建一套强大的“陆地—海岛—风电互联系统”,大大提升电网安全系数;更能让电能保供和输送更稳、更远、更可靠,为中国沿海风能经海缆低频送出“探路”。

“全绿”改造

生产生活越来越环保

赶在停航前,船老大一边催促船员抓紧把船开回大陈岛码头,一边打开手机里“浙里办”APP上的“渔省心”应用,联系岛上的工作人员。

不一会儿,一艘收集船靠近。船上人员熟练地把渔船上的含油废水、生活污水分类抽走。装满后,收集船将驶向30海里外的椒江中心港,通过专用管道,把废弃物送入岸边一个巨大的“黑盒子”,进行存储、预处理。

“黑盒子”的学名叫“海洋云仓”。眼下,大陈岛周边作业的近400艘渔商船已全部通过“渔省心”应用,就近纳入“海洋云仓”环保设施管理,切实解决了渔商船污染物排放难题。

2021年,“渔省心”入选全省数字化改革首批“最佳应用”。截至3月底,椒江区“海洋云仓”已累计接收船舶污染物797艘次,规范处置762.14吨,治污效率提升50%以上。

2010年4月,习近平同志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回信,提出建设“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殷切嘱托。台州大陈岛开发建设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周斌理解,实现“两个大陈”,关键要从生产到生活全方位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大陈岛的角角落落,正在潜移默化地被绿色改变。

鸡笼头,远近闻名的“大陈黄鱼”养殖基地。行走在广源渔业长达2公里的栈道桥上,闻不到油污味、听不见柴油机轰隆作响的声音。

这是岛上第一家全电水产养殖场,在水产增氧、水循环、黄鱼加工、冷藏、运输等环节进行了“一站式”电能替代改造。养殖场负责人陈敏康给记者算了笔账,现在基地一天电费约三五百元,“如果用柴油发电,这一块成本至少乘以十,污染还大。”令他惊喜的是,全电养殖大大提高了黄鱼幼苗的存活率,增加了黄鱼产量,养殖效益明显提升。

“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走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周斌说,大陈岛不仅要让海水变得更清更蓝,更希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体系,实现海岛治理能力现代化。

他的脑海里,有一张“广谱”绿色路线图,从生产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覆盖全岛改造的方方面面。

中午,“有家客栈”的老板施招荣卷起袖子开始做饭。他把电灶开关拨至五档,只几十秒,一锅水便“咕嘟咕嘟”冒了泡,接着他赶紧把新鲜的大黄鱼蒸上。施招荣深知,如果不能在食物上吸引客人,客栈的生意就会大受影响。经营全岛第一家全电民宿,他这口“螃蟹”吃得着实大胆。

区别于传统民宿的燃煤、燃油、燃气设施设备,“有家客栈”将厨房烹饪、供暖制冷、新风供水照明等系统都进行了电能替代改造。“感谢您为大陈‘零碳’海岛建设添了一份力!”施招荣会告诉入住的客人,在客栈住一晚能节能0.87千克标煤。

目前,大陈岛已有全电民宿17家,还率先推出了“绿电积分”,游客可以通过购买绿电积分,享受相应折扣的住宿优惠。全岛公交车全部换成纯电动中巴车运营。除打造陆地纯电交通外,大陈岛正计划采购的一艘载客量80人的纯电渡船,将连接港口岸电系统,替代当前的柴油渡船,用于上、下大陈及一江山岛之间的轮渡服务,构建海洋陆地纯电交通体系。

重塑山海

打造岛礁碳中和示范

刚从大陈竹屿岛回来的渔民,向记者分享了一个好消息:最近,那里的小鱼小虾和海藻明显多了。这片海域近年投下的1300个复合型人工鱼礁,既促进鱼类、藻类生长,也是固碳“利器”。

除了海域,大陈列岛14.13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中,未纳入生态红线允许开发建设的仅占一成半。如何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摆在台州人面前重要的问题。

今年,台州市党代会提出,要打造省域开放型高能级中心城市,支持椒江大陈岛全面重塑山海现代发展形态,加快发展。大陈岛不仅将建设成为现代化示范岛、共同富裕先行岛,还要打造全国岛礁碳中和示范样板。

吴丰昌院士手里,很快会有一份大陈岛的碳家底报告。这位浙江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顾问专家。他来大陈岛调研之后,认为这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立即组织团队为大陈岛定制一份碳中和行动方案。方案编写团队被岛民们亲切地称为“最强大脑”,吴丰昌担任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伟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赵青,共同担任项目负责人。

随着春季采样调查顺利完成,基于全岛全季节碳核算的方案,迈出了第一步。科学家们会通过实地调查、卫星观测、模型搭建等方法,探清大陈岛的碳汇潜力。

椒江区常务副区长董官真表示,接下来,当地还会全力支持专家团队对大陈岛的经济社会现状进行系统性排摸,因地制宜制定低碳调控措施和发展模式。同时,探索编制实时碳收支核算系统平台方案,为碳汇交易等工作打下基础。

碳中和示范岛的建设路径逐渐清晰立体起来:先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大力发展开发风能、氢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再加强海岛生态屏障带及海洋牧场建设,集中处置海洋垃圾,加强生态修复和人工增殖,提高海洋碳汇能力……目前,大陈岛已入选首批省级林业碳汇先行示范基地,计划实施2000亩碳汇示范林,利用虚拟现实、高光谱遥感、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融合碳汇能力监测、计算、展示等为一体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深厚的生态优势,已在回馈大陈岛人。镇里成立大陈岛惠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吸纳大陈岛当地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入股,集体开发民宿等生态产业,5年累计分红94万元。

担负着椒江区“拥江向海,全域蝶变”的战略任务,凭借代代相传的垦荒精神,不断拓宽的“两山”转换通道,大陈岛这颗“东海明珠”,正闪现更耀眼的光芒。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蒋蕴 金春华 谢丹颖 罗亚妮 共享联盟大陈岛工作站 李丽丽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