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自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开幕以来,来自26个界别的近500名市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
围绕数字赋能、杭州亚运会、共富示范、养老等社会热点话题,委员们都为本次会议提供哪些“锦囊妙计”?他们平时又在关注哪些问题?今天,记者梳理了以下几个关键词,一起来看看吧。
数字赋能:
地下空间是一个城市的重要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杭州应以数字孪生赋能地下空间发展,建设“韧性城市”。
建议开展城市地下空间普查与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比如,利用先进传感手段,探测地下空间特性,建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适宜性和资源潜力的评价体系,搭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府决策信息平台并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在此基础上,创新综合探测和三维(3D)建模技术,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建立城市地下空间3D地质结构模型、城市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政府决策信息支撑平台,绘制城市地下基础“一张图”和设施隐患“一张图”,实现地上地下信息化、一体化和可视化。
——民革杭州市委会
杭州作为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的代表性城市,有着深厚的数据沉淀和技术积累优势,如何更好的借亚运契机带动杭州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如何融合亚运与产业于一体是我在本届政协提案上重点关注方向。
为此,建议加快建设杭州市数字资源开放共享的通道和出入口,创新数字资产市场化交易的杭州模式。比如依托在杭高校,通过专业设置培养跨学科的大数据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培训机构等合作,加强数据交易人才的联合培养,以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项目研发等为载体,引进国内外高端数据人才及团队。同时,健全大数据人才职称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评价不断壮大大数据人才规模,持续提升大数据人才质量。
——王梦婕(经济界别)
数字化提升利用“家门口的博物馆”。
杭州拥有百余家上市公司,数千家行业龙头企业,其中绝大多数设有企业展厅(甚至是企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然而,实际利用率却极低,偶有用武之地。
建议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利用闲置的企业展厅,在保障安全且管理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将为杭州市民提供“家门口的博物馆”。
对于企业而言,此举可让展厅物尽其用,对外宣传企业历史文化,提升大众知名度,对于群众而言,“线上云博物馆”让每个人随时随地享受文化大餐,“线下家门口的博物馆”又成为双减政策下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张敏(民建界别)
杭州亚运会:
当下,电竞已成为年轻人最热爱的竞技赛事之一,杭州应打好亚运牌,利用电竞赛事“大事件”,以电竞赛事为抓手,将电竞先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税源经济,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建议加快电竞与本地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以电竞赛道为支点,促进产业融合,才能确保产业之路常在常新。比如可以在大运河数智新城建设中融入电竞主题打造新的消费场景和模式;考虑将流量大的IP、角色、造型从线上转移到线下,打造以电竞制造为核心的产业园区。
——袁雁飞(民盟界别)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在顺利召开杭州亚运会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赛后场馆利用率。后亚运时代,应对新杭州全域体育运动场馆与设施进行统筹安排,学习发达国家城市鼓励全民运动发展理念,制定具有国际水准,杭州特色的运动产业政策,让居住在杭州的人民群众能更便捷更充分体验到亚运设施对提升全民运动能级的普惠应用。
建议文化、体育、教育主管单位能资源共享,联动建设,协同发展。例如可鼓励文旅部门将杭州图书馆、城市书房、村落文化礼堂、社区文体场所、公园休闲区域及城区文化宫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与体育发展部门合作将部分空间布局为全民运动场所,而在体育场馆中也可因地制宜引入图书馆、阅览区、文化体验区等文化教育功能,将有限的文化空间与体育场馆通过穿插布局,形成综合利用,从而为增强全域文化体育设施发挥更大普及普惠作用。
——吴正(科协界别)
共富示范:
近年来,杭州以数字化改革为总牵引,数字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为加快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应复制和推广在工业、高新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科创孵化器的成功模式为推动城乡共富注入持久的活力和动力。
比如针对园区的入驻企业,政策应涉及租金扶持、设备补助、金融扶持、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扶持、空间拓展扶持、联农带农奖励、畅通科创产品销售渠道等,通过分门别类,精准施策,为“农业科创孵化器”培育打造提供科学指导和有力支持。
——沈小强(民革界别)
养老:
随着老年人口日益增加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助力智慧养老是大势所趋。
为加快完善养老服务数字赋能供给体系,建议以数字养老跨部门业务协同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部门信息资源对接,健全养老数字化保障,确保数据安全和老年人数据权益,率先建成全市数字养老服务体系。
此外,还可以通过增设老年健康、互联网技术等相关课程和加强技能训练指导等方式,帮助养老服务人员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使人才队伍建设适合智慧养老发展。——民进杭州市委会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依然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然而设施器材配建不到位、康养人才队伍缺位等问题是实现原居康养路上的“拦路虎”。
建议利用当前正在进行的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契机,增加养老服务设施、康复器材等有效落地,提升配建力度,同时加大人才培养与服务覆盖。扩大康养护理人才培养规模,运用薪酬激励、社会地位提升等方式增强岗位吸引力。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医生、康复师等开展多点执业,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便捷化服务。
——但志婷(社会福利、少数民族、宗教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