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讯 走进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白墙黛瓦的楼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金溪河畔,两岸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村里的林下种植基地里,仿生态种植的黄精冒出了嫩芽。
“林下种植的黄精品质良好,可谓是深山‘黄金’。这片黄精再过一年就可以采收,今年我们计划再种500亩。”常口村党委书记张林顺开心地对记者说。2021年3月,常口村发展林下黄精基地120亩,带动周边林农就业及种植,将常口村丰富的森林资源转化成致富新路径。
4月15日,在三明市沙县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不少林农赶来办理农村产权交易、抵押贷款等业务。工作人员积极引导、耐心解答,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作为全国林改的先行区,三明这座老区苏区山区城市,有着与生俱来的改革创新基因。一年来,三明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推进碳票、林票等制度创新,推动林改再出发。
“现在,许多村民都开始拿碳票做嫁妆了。”站在写着“饮水思源、牢记嘱托、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等内容的村规民约碑前,张林顺向记者说起林业碳票给村里带来的新变化。2021年5月18日,张林顺代表全村领取了一张编号为“0000001”的林业碳票,这也是全国首张林业碳票。碳票上清楚标记着:常口村3197亩林地,在过去5年期间,林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为12723吨。
张林顺介绍,碳票就是林地林木的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相当于这片林子的固碳氧功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的“身份证”,好处多多。“村里没砍一棵树,去年光靠卖碳票就收入了14万多元。”张林顺说。
如何让生态产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林业碳票是三明深化林改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三明率先营造全国首片碳中和林、率先设立全省首个碳汇专项基金、率先成立全省首家碳汇服务机构,进一步破解生态产品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难题。目前,全市林业碳汇经济价值逐步显现,实现交易金额1912万元,林业碳汇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均为全省第一。
在三明,和碳票形成互补的,还有林票制改革。三明推出的这项林改创新举措,在全国亦属先例。
林票是个什么票?三明市林业局林改科科长谢锦斌介绍,林票是一种股权凭证,国有林企与村集体共同出资经营集体林场,投资份额按股计算,村民也可认购。林票推行以后相当于把集体的股份分到村民个人身上,村民可直接用来抵押。通过林票制改革,当地实现了资源资产化、股权林票化、林农股东化。
“有了永安国有林场的专业技术帮我们经营好林子,我们又能凭借林票获得收益,太好了!”近日,三明永安市燕东街道新桥村村民李忠麟接过“场村合作”林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三明沙县夏茂镇梨树村村民乐培桂从事林业经营10多年,手中的林票让他看到了商机:“林木价值肯定是逐年递增,就像原始股一样,如果有人愿意出售,我还想多收购一些。”
目前,三明市205个村开展了林票实践探索,制发金额1.63亿元,涉及林地面积13.25万亩,惠及村民1.57万户6.57万人,所在村村集体收入每年可增加5万元以上。一张张林票,让过去难以流通的林权实现证券化,成了林农们获得收益权的“定心丸”。
“随着林票、林业碳票改革的试行,三明市林权市场流转日趋活跃。”谢锦斌介绍说,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办理林权抵押登记1.7万宗,抵押金额86.8亿元,累计发放各类林业信贷174.33亿元,占福建省一半以上;全市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达6000多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0%。农民每赚4元钱,就有1元多来自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