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征程上,作为全省经济强区,余杭有基础、有优势、有信心、更有责任,示范先行、破题突围,争当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排头兵。
正因如此,聚焦更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均衡、更高品质生活,余杭构筑了推动示范区排头兵建设系统的“四梁八柱”——成立区委社会建设委员会,构建“四大体系”,出台共同富裕实施方案,创新制定“支点计划”,编制“四张清单”,围绕省重点工作“1+7+N”和重大改革“1+5+N”两大跑道,细化梳理重点工作67项。
在这些梁柱支撑引领下,余杭不仅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前列,还在收入分配、城乡统筹、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了广泛探索。2021年度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工作考核中,余杭位居全省90个县(市、区)第一名,获评优秀等次。
聚力高质量发展
夯实共富物质基础
翻开“双招双引”的报表,一组数据颇为抢眼:2021年,我区集中签约强新科技、润丰氢能源等重大项目225个,总投资1090亿元;集中开工字节跳动、钉钉总部等重大项目95个,总投资708亿元。菜鸟网络总部及智慧产业园、vivo全球AI总部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5.63亿元。今年一季度,集中签约重大产业项目60个,总投资约425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4个、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
余杭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把现代产业体系立起来,把主导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清晰起来,把经济发展起来,共同富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区委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切实强化项目意识,重视人才引育,坚定不移地把“双招双引”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推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我区抢抓举全省之力、全市之力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以大平台引进大项目、以大项目培育大产业、以大产业引领大发展,坚持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力,深入实施数字经济2.0版,积极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强发展“双引擎”。
高质量的发展,项目是支柱,创新是源泉。
在天目山实验室筹建处,科研人员正在机载航电模拟实验室中进行模拟飞行实验。升降、转向、感知天气变化……都能通过大屏幕进行操作,还原真实飞行。其他实验室中,科研人员还在进行航空动力测试、能源动力测试和航空涂层微观结构观察等实验。
天目山实验室筹建领导小组副组长马进喜表示,目前实验室已初步建成先进航空动力、空管新航行系统、先进航空材料、航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17个科研平台,并陆续有来自海内外的杰出人才加入。
余杭充分发挥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超重力大科学装置、中法航空大学等创新平台集聚优势,通过用好人才新政“黄金20条”,以最好的环境、最诚的心意、最高的待遇,继续招引各方人才,让余杭成为各类创新人才蓄水池,努力在基础研究、科研攻关、数字化改革等过程中刻苦攻关,在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得益于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的不竭动力,2021年,余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2.2亿元、增长7.5%;完成财政总收入745.3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5.69亿元,分别增长15.23%、14.01%,主要经济指标居于省市前列。
聚焦高水平均衡
奏响共建共融新曲
实现共同富裕,既要立足于把“蛋糕”做大,又要着眼于把“蛋糕”分好,着力缩小“三大差距”。
仔细翻看收入数据,今年一季度,余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4%,达2205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高于杭州市0.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二。城乡收入比由去年同期的1.54缩小至1.5,这意味着城乡收入分配持续优化,城乡均衡发展不断改善。
去年以来,余杭健全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精准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实施困难群众因病致贫返贫专项治理,构建“1+8+X”社会大救助体系。今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317人,引导帮助840名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10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4579人,发放高校毕业生各类生活安家补贴488万元。
农民增收,离不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无论是径山镇探索出的“村村联合”抱团发展、“村企协同”资源整合、“村民携手”激发人才活力得“3×N”共富模式,还是余杭街道以3万亩永久性基本农田为着力点,探索出融合大规模流转、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良种良法推广和数智化农田管理、“8+1”飞地抱团发展等做法的综合路径,都为共同富裕路上的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提供新思路。
当然,缩小城乡差距,必须“造血”“输血”并举。去年以来,我区深入实施西部富美“1355”计划,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三年新增投入不少于50亿元支持西部五镇的发展。
今年4月底,在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瓶窑、径山、黄湖、鸬鸟、百丈分别与未来科技城、区属国企签订了“1+5”山城协作和镇企结对合作协议。
截至目前,仅未来科技城一家,就已向西部五镇输送约30个重点项目,通过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领域深度协作联动,梳理并改造提升产业承接空间,靶向导流未来科技城创新创业要素,引导一批轻资产、数字型、创意型产业项目到西部落地。
乡村,在“蝶变”中升华。2021年,全区村经营性收入8.29亿元,村均579万元,同比增长19%,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8705元,绝对值居全省第一位,城乡收入比缩小为1.58:1,位居全省最优行列。
聚焦高品质生活
共同富裕可感可见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时明确提出,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普及普惠是共同富裕的基本维度与判断标准之一。作为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表现形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生病跑医院,能不能更便捷、更暖心;孩子长大了,能不能在家门口读好学校;年纪大了,能不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群众期盼处,就是共同富裕的发力点。
24小时自助检测、名医名院零距离、120急救和转运、自助购买应急药品……这样的健康智慧站,已在仓前葛巷、良渚七贤桥和闲林翡翠等地布设,未来还将向其他镇街、村社推广,真正让智能医疗服务无处不在。
关注“一老一小”方面,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成示范型儿童之家40家,新增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14家、托位202个;持续推进养老设施建设,新增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5家,居家老年人送餐服务模式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瞄准广大群众的“急难愁盼”,我区统筹推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等,持续提高供给质量、缩小供给差距,使优质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可及。
不独如此,如何让群众呼吸干净空气、喝上干净水?如何让社会更安全、群众生活更放心?如何让人们在物质富裕的同时,享受到精神富有?
紧盯后申遗时代文物安全、文化推广和文化赋能,持续加强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工作,加快打造文物保护标杆地、中华文明展示地、文旅融合样板地、共同富裕示范地,良渚遗址入选国家“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林长制”改革,开发“余杭碳眼”等场景应用,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用好“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基层治理法宝,不仅捧回全省平安建设考核“一星平安金鼎”,更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围绕“七个先行示范”,余杭努力让共同富裕真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打攻坚战,更要打持久战。
余杭勇扛使命、勇闯新路、勇当先锋、久久为功,继续紧盯共富的既定跑道、物质基础、关键抓手、最佳感知、精神标识和前提保障,努力在打造重大标志性成果上求突破,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下功夫,在加快品质城区建设上做文章,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上出实招,在打造文化文明高地上展风采,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见成效。
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还将在这片土地上向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不断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