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建德更楼 走出一条“合作化”共富之路
发布时间:2022-05-20 14:55:41

一条寿昌江,穿城而过。这座“城”就是位于建德市南部的更楼街道。更楼街道距离建德市政府仅5公里,近年来作为建德南拓主战场的“城南新区”雏形已渐渐形成。

一直以来,更楼街道积极发挥辖区特色产业优势,链接工农文旅产业,一个个村企共建、人才招引、特色农业项目渐渐落地,带来的是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增长的还有对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村企合作 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上下班十分钟不到,中午还能回家吃个饭。”在更楼街道后塘工业园区,穿着蓝色工作服叶飞高兴地说,是村里给找的工作,现在家门口上班很方便,收入也不比外面少。

后塘工业园区位于更楼街道后塘村,有企业38家。企业规模不断变大,用工需求也大增,但是由于村企缺乏联动,园区和村之间互不了解,疫情之下如何实现就近招工成为了大问题。

为此,街道办在了解企业需求后牵线搭桥,让后塘村与工业园区内企业组建“益企富”村企合作党建联盟,创新“村企共建、为企服务、以企带村”发展模式,签订留守、闲散劳动力就业协议书,有效地帮助解决了企业用工、村民就业问题,走出了一条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和企业用工“三丰收”之路。据统计,目前已帮助120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还承接了园区26家公司绿化、保洁、基础设施维护等10多项服务工作,累计实现收入30余万元。

更楼街道工作人员介绍道,街道牵线帮助企业招工实现村民就业只是第一步。更楼街道还将进一步梳理街道辖区范围内能够调动的产业资源,根据企业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带动村民从“就业”到“创业”。

文化合作 创客人才当“村长”更有味

“一只轮胎能够凹出十几种不同的造型,一株吊兰也有四五种不同的摆法。”在更楼街道更化社区的轻创空间门口,来自杭州的设计师黄文正手把手指导几位社区居民阳台庭院布置的小技巧。这位刚把公司入驻进来的设计师摇身一变,成为了更化社区的“文艺村长”。

更化社区是更楼街道的老社区,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曾是“更楼化工厂”的生活区。近年来,更化社区在加快推动老旧社区改造的同时,保持原有国营老厂风貌。一方面将闲置宿舍、仓库等闲置房屋进行重新改造,打造“轻创空间”;另一方面,招引和培植一批“摄影”“设计”“非遗”等富有文艺气息的创客人才入驻,让这些“文化人”在社区里当“文艺村长”,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涵养。

“这些轻创客、文化人的入驻能够给社区老百姓带来更多,并在与当地居民互动的过程中,赋予这个老旧社区更多的文艺气息。”更化社区党总支书记介绍道,这给老社区带来不仅仅是产业,更是“文化富裕”和“精神富有”,可以让老旧社区“更有味”,百姓生活“更有味”。

村村合作社 农民增收“好路子”

“今年的产量和销量是去年的两倍,现在还没正式上市,我们家种的西瓜预售就达到2000斤了。”瓜农林绍基望着瓜棚里西瓜长势喜人,开心地说道。

林绍基是石岭村西瓜合作社200多名社员中的一员。“成立合作社初期,有些农户以种地为主,不愿意加入合作社,是我们村两委用自己家的好地,和他们兑换了土地后才同意的。现在,经过两年时间的运营,很多农户都主动要加入我们合作社。”林绍基说。

“以‘合作化’模式发展特色产业,一方面是扩大产业规模,多村合作实现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实现上下游产业串联,完成产业链的延长。”更楼街道工作人员郑祎说,近年来更楼街道探索“合作化·共富裕”的特色发展思路,开展桑葚、黄桃、蓝莓、枇杷等四季瓜果种植,以合作化的形式成立家庭农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截至目前共培育各类家庭农场20余个,带动当地农民就业100余人,每年还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

未来,更楼街道还将围绕当地“石岭西瓜”“桥岭地瓜”等特色农产业打造“更有味”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将特色产业贴上共富标签,带来当地农民增收。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胡月华 通讯员 沈恒阳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