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电台起家,长征路上办学”是西电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原点。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始终与中国革命史和发展史紧紧相连。
90余年光阴,从红色之都瑞金到革命圣地延安,从塞北重镇张家口到古城西安,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使命担当,培养了30余位院士、31万余名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级人才,创造了人才培养的“西电现象”。
在建校90周年之际,她又南下杭州,落子钱塘江畔的萧山。在这里,滩涂起新城。在这里,改革再出发。
在西电杭州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电杭研院”)展厅参观线路的终点,有一面“笑脸墙”,主人公是西电杭研院500余名2021级新生,他们用一张张笑脸和一句句誓言,宣誓着西电的“杭州新使命”。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除了笑脸,西电杭研院展厅更多展示了这所一流大学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
比如有一句被展示在非常醒目的地方——“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这是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的一句。
简简单单不到50个字,却是中国研究生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的缩影。
而企业对西电入杭做出的种种“独特反应”,也正好印证了这句话的份量。
巨翊科技是国内头部的医疗器械CDMO企业,萧山伸出橄榄枝许久,但它迟迟未作出明确表态,直到2021年9月西电杭研院首批研究生入校后,才有“强烈反应”,并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与西电杭研院的联合实验室和研发子公司落地萧山科技城,为萧山区的医疗器械产业链补上了重要一环。
还有杭州的海康威视、恒生电子、士兰微等知名企业慕名而来。“西电在电子信息领域扎实的学术底蕴、攻坚克难的技术追求、突出实践的学生培养是企业看重西电学生的主要原因。”西电杭研院院长助理赵勇谈到。杭州企业对西电的“念想”,也是源自西电积极落实产教融合国家战略的自觉。“企业培养一名成熟的卓越工程师,最短需要三年。但在西电杭研院,这一过程提前到了校园。”
据了解,在“双导师”制度下,研究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的选题都将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创新点,聚焦区域经济转型难点、紧盯企业发展痛点、锚定市场供需关键点等。
目前,西电杭研院已面向长三角相关领域企业选聘200多位企业导师,他们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具备10年以上研发或工程经历。最近,随着2021级新生将进入专业实践环节,研究院也开始面向萧山区和长三角地区,征集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单位,并计划建设不少于3门实质性的校企联合“金课”。
用“火车头”夯实共富基础
与西电开创了我国首套近场天线测试系统一样,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首批进驻企业之一的永谐科技,也以掌握了能够精确高效测试通信系统中“天线”性能的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傲。
“我们将与西电杭研院合作打造一个超大型的天线测试实验室。”企业负责人王位介绍说,该实验室将致力于捕捉并测试5G设备、智能汽车、GPS导航系统等运行中天线发射接收的各类信号,同时提升相关电子产业核心器件的研发生产能力。
而双方的合作,将是技术上和空间上的深度融合。“我们要把西电的研究生请到企业实验室和产品线上,我们的产品和实验室也要搬到研究院,按市场需求,与师生一起开发产品,把理论变成实用的技术和适合的市场产品,进而形成更优的产学研结构。”王位说。
显然,创新成立“火车头委员会”的永谐将与产教融合的西电杭研院强强联合,力争成为“天线”测试领域的“火车头”,带头将高精尖的人才和项目集聚萧山三江创智新城,并通过“虹吸效应”,吸引产业链上下游,把通信产业链做大做强。
三江创智新城所在的义桥镇是杭州重要的传统五金、布产业生产基地,在更多“火车头”带动下,用“硬科技”赋能,这里的共富基础将进一步夯实,也将重塑其产业气质。
像永谐与西电杭研院一拍即合、相见恨晚的情况,也反映在西电杭研院的联合实验室建设速度上。“去年年底才3个,到今年5月初,已累计建了12个。”萧山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对这一速度并不惊讶,这反映出杭州对电子信息领域人才的强烈渴求。
据了解,围绕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电磁空间一体化等领域,西电杭研院已搭建12个产学研实验室,引进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分中心,与永谐科技、杜比医疗、新奇点、地芯引力等优质企业,联手推动智能汽车、电子新材料、诊疗器械等高端产业发展。同时依托平台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聘用首席科学家,成立顶层谋划机构,加快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萧山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另外,西电杭研院未来在新园区会将教学实验平台升级为电子信息高端研发测试平台,面向企业共享开放。与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也将会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冲刺。
据悉,西电杭研院还将引入更多“火车头”。今年,西电计划在萧山召开西电校友企业家峰会,助力校友项目落地萧山。另外,围绕“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器件、生物医疗、光电产业”四个特色和优势方向,研究院将谋划打造“萧山·西电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园”。
十年磨一剑
在西电杭研院过渡园区,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韩光将园区内最大的会议室命名为“远志会议室”。
这是研究院的远大志向,致力打造“电子信息+”创新策源地,打造产业聚集区。但这显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段“十年磨一剑”的新征程。
韩光介绍了研究院的“三步走”战略,中间有很明显的两个时间节点。其一,2024年9月,占地560亩的新园区启用。在新园区,除了做好教学科研外,西电杭研院还将重点布局产教融合共享研发基地,以高层次人才共引、研究生培养共育、高能级研发平台共建、高端仪器设备共用、科教资源共享为牵引,将园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人才聚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的创新策源地。
其二,“研究院计划用10年时间建设成为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突出的新型产教融合平台,充分发挥创新和人才资源,吸引产业汇聚,辐射带动周边区块快速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参与的发展综合体。”韩光介绍道。
集聚力量,共创未来。与西电杭研院一河之隔,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也在建设中,浙江省集成电路创新平台超净实验室和中央动力站历时8个多月奋战已结顶,向“集成电路高地”进发。未来,两大创新体将强强联手,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透过西电杭研院、浙大科创中心的“芯”梦想,可以看到萧山在聚焦产业跃迁上的闯劲和新使命。未来几年,萧山将打造“3+N”产业链体系即智能汽车、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支柱产业以及14条细分产业链,谋深谋细产业发展,以“萧山之进”为杭州添彩。
从某种角度看,“萧山之变”同样需要十年磨一剑。正如韩光所说:“西电精神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爱国为民,萧山精神是奔竞不息、勇立潮头,彼此的方向是一致的。”西电与萧山结合将会迸发无限的创新动能,而这也是西电的“杭州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