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在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蜿蜒的村道上,不时可见“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的标语。作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当地推动红绿资源有效转化,带领12万乡亲同奔致富路。
近日,四明山镇仰天湖一带鸟鸣声声,花香阵阵,溪流潺潺。“悠然居”农家乐经营者肖柳丹端盘子、上菜,忙里忙外。“周末,客人常常爆满,最多的一天,一个中午‘翻’了12桌。”肖柳丹乐呵呵地说。
四明山镇平均海拔700米,长年平均气温13℃,被称为避暑胜地。该镇借力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等红色旅游资源的客流辐射,盘活老旧房屋、老厂房、老茶场等闲置资源,打造了40多家民宿、客栈。去年,民宿户均收入超20万元。
“红配绿”这把“金钥匙”,如何打开致富门?
近年来,余姚制定出台《四明山红色旅游实施规划》《加快打造四明山革命老区新时代共同富裕样板区行动方案》等,做好顶层设计,错位发展、抱团发展,以多种模式着力提升红绿资源的转化效率,如今,四明山区域所涉的8个乡镇(街道)正迅速行动、因地制宜,共奔致富路。
沿着浒溪线在横坎头村漫步,可以看到一帘瀑布掩映在青山之间,山间公路蜿蜒却宽阔。在这里,刚刚投用的“初心农庄”负责人柳双林乐滋滋地说:“游客在这里吃红果,听红色故事,阿拉沉浸体验项目火了。今年‘五一’客流同比增长了60%。”
“初心农庄”是梁弄镇去年引建的高端田园综合体项目之一,发展红色教育、拓展培训、亲子体验等产业,拓展老区“红绿”产业链。投运1年来,仅承接培训、会议人员就达5万多人次,净收入超100万元,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产业延长靠外引,也靠“内联”。穿梁弄镇而过的浒溪线上,横坎头村、汪巷村、甘宣村等散落在四明山腹地的“珍珠”串联起一条“唐诗之路”文化旅游精品线。“游玩的地方多了,留下来的游客也多了。”横坎头村相关负责人介绍,精品线路一推出就受到欢迎,现在连讲解员都忙不过来了。
游客多了,农副产品在家门口就打开了销路。“随着游客增多,生意越来越好,年销售额超过300万元。”拾味坊大糕店店主黄薇告诉记者。如今在梁弄镇,像他们这样的大糕店有70余家,产业规模超过6000万元。
“十四五”时期,四明山区域将力争实现群众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年增长10%左右,实现更高水平、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优体制机制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