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盛夏,索面飘香。这在以前,临安区湍口镇三联村人想也不敢想。
一来天气不允许,做索面,气温要在15℃左右、湿度也不能大,秋冬季才是制作“黄金期”;二来销路不畅,当地卖不出价格,生产规模小,这项非遗美食因此被时空局限。
现在,这碗索面不仅一年四季做,而且走出了大山,连接起城市和乡村,麦田和工坊,展厅和面馆……
从山里的季节性美食 到走出大山的四季美食
索面,是一种用手工拉成晾干的素面。提起这道美食,平日里不善言辞的三联村村民王爱萍眼里有光:“我们三联村的索面,又细又匀,颜色白,味道美,煮熟后吃起来软糯、清香……”
60岁的王爱萍,见证了三联索面的“破茧成蝶”。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嫁到三联村,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第二年,婆婆就开始手把手教我做索面了。”王爱萍说。
勤劳、好学、专研,王爱萍很快就掌握了和面、索面、盘面、熟面、出面、收面的索面制作全流程,由她制作的索面卖相、口感都相当不错,逐渐在村里崭露头角。
“当时家里8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我和婆婆用索面跟人家换鸡蛋、大米……冬季是索面旺季,我还挑到昌化、於潜去卖。”王爱萍说。
2014年,三联索面被评为当时的临安市非遗美食,王爱萍的精湛手艺,在“三联索面”制作技艺大赛上脱颖而出,获评十大“索面”匠人等殊荣。
2015年12月,首届湍口三联乡村索面文化节举办,现场晒索面、吃索面,上万名游客感受到了三联索面的魅力。此后,2016年第二届、2017年第三届、2018年第四届……让三联索面名声大噪,王爱萍家的索面也愈加畅销。
去年5月,三联村深挖索面特色产业,抓住与临安供销总社共建机遇,创立了杭州临安区湍口泉乡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吸引35户具有代表性的农户入股,形成“村集体+供销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为村里的索面产业建立起运营平台、注册品牌、发布生产标准、改良提升包装设计,让传统索面焕发市场新活力。
“以前每家的面品质有高低,卖8到10元一斤,现在村里制定了统一的三联索面工艺标准,以12元一斤向我们收购,统一包装,收入增加了不少。”王爱萍说。
索面大卖,村民们热情高涨,很快全村有80余户参与索面制作,三联村也顺势而上,帮助村民将附房、闲置房屋改造成集制作、储藏等功能于一体的索面工坊。
目前,全村已改造20多户,另外17户正改造中。“索面工坊还安装了空调,调温除湿。”王爱萍说,“四季可面”,去年她做了6000多斤,纯利润5万多元。下半年,她还打算把家里的田地流转给村集体,额外再增加一笔收入。
三联索面的“全产业链共富”
“一碗索面,撬动了全村‘共富’。”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方刚说。
“上个月,我们刚完成这66.7亩全麦产业园地里的小麦收割,目前正准备播种水稻,种第二季粮食。”方刚说,索面的畅销直接带动了村里的小麦种植需求。
他给我们算了笔账:去年,三联村销售索面20万斤,大约需要20万斤面粉,如果这些面粉都由村里自己生产,通过流转土地,种植“908”老品种小麦,既可保证原料品质、降低成本,又可以拉长索面产业链。
目前,三联村“非粮化”土地整治已完成了200余亩,接下去还将流转300亩,目标是500亩的全麦产业园。
“这不是简单的土地流转,它可以为村民带来三笔收入:首先是每年每亩800元的土地租金;其次村民可以再择业增收,譬如开拖拉机,能获得每天350元的报酬;第三是在强村公司运营管理下,产生更多经营收益,为村民分红。”方刚说。
以三联索面为“金字招牌”,三联村将村委旁的乡村客厅打造成了农产品展示馆。馆内索面、土鸡、香肠、腊肉、笋干、土烧等二三十种农产品琳琅满目,还开辟了直播间。
“这些都是合作社从村民家统一收购来,打包出售,7个月营业额就达到了30万元。”杭州市派三联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汤正华信心满满。
就在今年1月,三联村储存农产品的冷库也正式投用,进一步完善了索面产业链。“现在,我们正准备在临安城区、湍口镇、昌化镇开三联索面馆,通过‘中央厨房+连锁店’的形式,将地道的三联索面带给更多消费者。”汤正华说,随着种植、制作、储藏、展陈、销售等环节的完善,三联村将开启三联索面的“全产业链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