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数字之治破解高原之困
发布时间:2022-06-24 09:47:22

四川甘孜州,新中国首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2021年与杭州结为对口支援关系。近日,本报“对口支援西部行”采访团走进甘孜,在这片圣洁之地探寻共同富裕的“杭州印迹”。

三千多米的平均海拔,塑造了康巴汉子豪迈的个性,也为这片土地的发展带来了制约。“从甘孜州最远的石渠县到州府康定市,要开十个多小时的山路。”藏族司机指着对面山上一座村庄告诉记者,“你看那个村子好像近在眼前,真的上去至少要一个多小时。”

山高路陡、地广人稀,如何破解极端自然环境下的发展难题?数字经济之城杭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数字化。

为“数字甘孜”打头阵

“康定二中,建筑面积为47411.21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6904亿元,建设周期两年。”走进位于康定市的浙江帮扶甘孜州工作队驻地,一块显示着“浙江省驻甘孜工作队数字管理服务平台”的屏幕分外显眼。大到对口支援项目信息,小到每个帮扶干部当日的健康状况,都在屏上显示得清清楚楚。

对习惯于用App办事的杭州人来说,数字化早已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但在甘孜州,数字化进程才刚刚起步。2021年,该州首次提出打造“数字甘孜”,吹响了数字化转型的冲锋号。

一个刚刚摘除贫困帽子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能不能搞好数字化转型?

很多人并不看好,但在甘孜州政府副秘书长、杭州帮扶甘孜州工作队队长罗林锋看来,数字化既是帮助甘孜州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一条“捷径”,也是杭州对口支援甘孜州的一张金名片。“甘孜州开展数字化改革缺乏资金、缺乏经验,我们就来当好这个‘排头兵’和‘引路人’。”

入川四个多月,杭州帮扶甘孜州工作队就打响了“数字甘孜”的第一枪。去年10月23日,包含智慧党建、干部人才、项目管控和内部管理四大模块和30个应用场景的浙江省驻甘孜工作队数字管理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是浙江省首个对口支援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也是甘孜州首个落地的“数字甘孜”场景应用。服务平台上线后,大大加快了工作队的效率。“比如,以前队员公务外出离开驻地,要用纸质审批件传真报备。现在用手机就能通过平台及时上报信息,并由工作队队长完成审批。”杭州帮扶干部邵建华介绍。

在此基础上,工作队又积极依托杭州优势资源,在行政管理、社会治理、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领域打造一批数字化场景应用,解决甘孜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例如,稻城县“亚丁集市”通过建立专属电商平台,推动本地农特产品“走出去”,上线当天就取得600万元的协议订单;九龙县打造数字就业中心,解决疫情下大学生就业难题,留住本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

在杭州经验的引领下,“数字甘孜”建设不断取得突破。目前,甘孜州已组建了“数字甘孜”建设推进办,并初步梳理出8个大项42个小项重点工作,围绕数字旅游、数字农牧、智慧交通、基层治理等方面着力推进13个应用场景。

为雅江松茸“赋绿码”

数字化理念,不仅应用于工作队的内部管理,同样渗透到了各个对口支援项目中。

离开康定市,记者来到了雅江县。仅有五万多人口的雅江是全国最小的县城,也是全国最大的松茸产区。这些生长在松林里的“白蘑菇”,被视为“菌中之王”,在国外甚至能卖到几千元一公斤的天价。

“在雅江,一到七八月份,几乎人人都去山上采松茸。街边随处都是拿着卖松茸的农户。”挂职雅江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杭州干部蒋晓伟告诉记者,小小的松茸,直接关系着当地数万老百姓的收入。

尽管是中国食用菌协会认证的“中国松茸之乡”,雅江松茸却一直卖不上价钱。“土里挖出来,没有分拣、没有加工,拿个塑料袋一装就拿到街边卖。”蒋晓伟告诉记者,由于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少雅江松茸只能低价供货给外地的经销商,“运到云南香格里拉转手卖给游客,一斤价格能贵好几百。”

采松茸靠脚力,买松茸靠手气。为了改变雅江松茸产业的粗放现状,去年以来,蒋晓伟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用“雅江松茸码”为松茸赋能,实现“码上”查询、服务、监管、信用、营销等全流程品控溯源。以松茸采摘为例,通过为从事采摘的藏民免费提供智能背篓和建设采摘驿站,收集松茸采摘的环境、人员等信息,让雅江出产的每一盒松茸都能通过扫码实现精准溯源,从而倒逼采收过程的标准化。

此外,今年雅江县还成立了松茸行业协会,进一步规范松茸采摘和销售,并制定松茸市场指导价和分级标准。同时,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集纳松茸交易、电商办公、游客体验等诸多功能的松茸产业园也即将建设完成。“我们希望通过三年的时间打响中国松茸之乡的品牌,让雅江松茸走上高端化、精品化道路,真正成为老百姓致富增收的‘金蘑菇’。”蒋晓伟期待。

以数字技术赋能高原农业,已成为杭州对口支援工作的一大亮点。除了雅江县,杭州还在乡城县投资4000多万元助推种养业数智化发展,大幅提升苹果和藏香猪产量。理塘县建设的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则通过智能终端实现自动撒料、全程追溯、信息化管理,牦牛放牧周期缩短了四年以上。

为高原道路“做CT”

从雅江县出发前往稻城县,随着海拔逐渐升高,弯弯绕绕的山路也多了起来。往往一场暴雨后,路边就堆满了落石。

稻城县是全国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挂职稻城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杭州干部沈华强告诉我们,去年以来该县仅因地质灾害造成的道路损毁就达一千多万元,各种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来自余杭区的沈华强从杭州用来监测地下管网的“城市CT”找到了灵感。今年,工作队与杭州鲁尔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稻城县正式启动了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预警项目,并给这个项目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高原CT”。

“我们利用浙江援建资金,对全县148处规模大、危害重且难以避让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专业监测设备,让这些‘电子哨兵’代替人来站岗放哨。”沈华强介绍,“高原CT”整体架构采用了浙江城市CT的“1+3+N”模式,即1张整体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图、3个功能模块和数个子场景。该系统能够通过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展预警研判,实时掌握地质灾害形变状态,实现防患于未然,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了解,随着“高原CT”项目全部建设完成,目前稻城县已成为甘孜州第一个完成全县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覆盖的区县。未来将进一步打通多部门数据,建设全县自然灾害数据库,并尝试向整个甘孜州推广此项经验。

一个“高原CT”项目,为饱受地质灾害侵扰的群众撑起了“数字保护伞”。而随着对口支援数字化项目的持续落地,越来越多的“高原之困”将得到“杭州之答”。数字化转型这张杭甘两地共同打造的金名片,已成为古老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陈立平 孙钥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