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从价值导向全面准确理解把握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2-06-27 07:50:00

习近平总书记把“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看作新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并指出:“共同富裕路子应当怎么走?我们正在进行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其中蕴含的实现共同富裕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要坚持的价值导向,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

一、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953年,毛泽东同志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使用“共同富裕”一词。邓小平同志把达到共同富裕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统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在资本逻辑主导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精神生活却出现了严重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却长期存在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问题,不仅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而且人的全面发展受到阻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特别强调不仅要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也要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不仅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他指出“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而且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重要论述,都把实现共同富裕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因此,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反对“只见物不见人”“只见物质生活不见精神生活”“物质富裕精神贫穷”的片面化倾向。

二、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这是从分配制度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

如果限于经济学视域,分配首要指向经济领域基于效率的分配,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根据,是劳动者的共同劳动、努力奋斗、能力发挥和业绩贡献。这就是初次分配,体现的是实然意义上基于市场中的劳动能力和业绩贡献的“应得性”,即哲学上的“公平”。

同时也要认识到,人们能力和业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仅按能力和业绩进行分配,就会拉开收入差距。这样,即使一些人再努力,但由于先天禀赋差异与后天能力限制,其收入也追不上能力更强、业绩较大的人。久而久之,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越拉越大,当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按照能力和业绩进行市场意义的初次分配应有其边界,我们对分配必须有超越市场意义上的理解,进一步从哲学所讲的“正义”层面去理解分配,这种分配就是再分配,在这种分配中政府必须出场。政府要基于正义原则,运用公共权力和公共政策,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手段,对过大的收入差距进行合理调节,如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上述所讲的初次分配是解决经济效率问题,体现的是“公平”,有助于“做大蛋糕”,促进经济发展;再分配是解决社会稳定问题,体现的是“正义”,有利于“分好蛋糕”,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治理也具有一定历史局限和缺陷。政府注重从政治领域解决分配的“正义”问题,却不能完全解决社会领域调节的“道义”问题。于是,必须进一步对分配进行超越政治领域的理解,进而从哲学所讲的“道义”层面来理解分配,这就是三次分配。在这一分配中,整个社会都是对过大收入差距进行调节的主体,主要是由个人和非政府组织(如慈善机构等)构成,采用募捐、救助、基金、慈善等人道主义手段自觉进行社会调节,目的在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

这样来理解分配制度与共同富裕,涉及到分配中的一系列重要关系,其实质是要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坚持增长和分配统一,坚持效率和公平统一,坚持共创和共享统一,坚持经济发展、政治调节和社会慈善统一,坚持共同勤劳奋斗和允许存在适度收入差距统一,因而体现了共同富裕问题上的正义性。正义,相对注重对相关关系的价值和伦理评价及其正当性,包括对公平的价值、伦理评价,公正的必须是公平的,公平的未必都是公正的。上述“六个统一”就体现了分配制度中系列关系的正义性,它以全体人民共同劳动、共同奋斗、共同创造、能力贡献为基础,鼓励勤劳奋斗,反对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杀富济贫和平均主义,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使经济快速发展,又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力戒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有助于保持社会长期稳定。

三、在永不懈怠的奋斗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我们要有耐心,实打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办好,提高实效”。这是从共同奋斗的历史过程来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

创造并积累相当丰富的社会财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雄厚基础;提高人的文明素养使人们文明地获得、享有社会财富;促进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从而把社会财富分好;实施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等,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都不是现成的,需要在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中一件事一件事办好。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不断完善制度。落实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确立先富带后富的体制机制,没有既成的模式可以遵循,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确立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体描绘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解决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诸如贫富悬殊、心态失衡等问题,都需要稳步解决。

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都能合理合法获得社会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后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同时收入差距也逐步拉大,一些财富不当聚集给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带来了风险挑战。”这是从区域行业空间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

在创造社会财富并获取、享有社会财富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收入上的差距。当这种差距在人们所能接受的合理区间内,一定意义上有利于激活人的创造动力、活力,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当这种差距超出人们所能接受的范围,也与人们后天的努力奋斗、能力发挥、业绩贡献关系不大,更多取决于先赋客观条件时,就会影响到社会稳定,那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这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由于先赋客观条件与后天主体努力、能力大小不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们之间会存在富裕先后、富裕程度的差异。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就此而言,他提出四点要求,即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要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区域人均财政支出差异,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要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既要力戒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的贫富悬殊,又要反对“均等富裕”“同时富裕”论。这两种富裕观,既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也不符合唯物辩证法。

五、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共同富裕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前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实现共同富裕,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问题,也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问题。前者关乎把“蛋糕”做大做好,后者关乎把“蛋糕”切好分好。推进共同富裕,既有助于激发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回答“生产和发展依靠人”的问题,也有利于劳动者之间的和谐稳定,回答“生产和分配为了人”的问题。这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共同富裕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向往,它关乎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因此,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作者分别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韩庆祥 王海滨 编辑 周宇晗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