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的新征程——写在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三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2-07-06 07:18:58

良渚古城,这座与古埃及年龄相当的文化遗址,在埋藏于黄土地下五千多年后,于1936年被首次发现,先后经历了86年的考古发掘和25年的申报世界遗产历程。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良渚遗址的保护管理。2001年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自此,良管委始终履行职责,不断提升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世界的眼光、积极的作为,推动良渚遗址完整有效保护。

3年前的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长江流域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作出的卓越贡献,是东亚和中国5000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是东亚和中国5000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前,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到访良渚调研,先后九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足见这枚文化瑰宝在中华历史璀璨长河中的地位与分量。

良渚如玉,璞石虽无光,经千年磨砺,则温润有方。良渚文明历经时间淬炼,沉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让我们在浩瀚的时空维度里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去向哪里,也为我们在奋斗的新征程里竖起了精神旗帜,指引清晰的方向。

中华文明探源

纵观华夏文明,内核之一是“大一统”思想。大,指的是“国家层面的高度统一”。曾几何时,人们认知里的中华文明是始于夏商,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的国家文明。俯仰之间,良渚文明位列几何?2002年,考古学界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目的就是了解最初的文明是怎样的形态。

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0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4处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

良渚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四大中心性遗址之一,在经过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发掘与研究后,其规模宏大的宫殿与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发达的稻作农业、先进的手工业,统一的宗教信仰,实证了这里已出现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明确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2019年7月6日,阿塞拜疆传来消息:良渚古城成功申遗,更是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判断的结论推上了世界舞台。这意味着余杭对良渚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进入到承担国际义务、履行国际准则的国际视野中。

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好这一宝藏,弘扬灿烂的良渚文化,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国际社会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广泛认可。申遗成功后,良渚古城遗址展项亮相第二届进口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介绍并勉励关怀良渚遗址的保护申遗之路。两项国字号任务的圆满完成,也彻底打响了“中华文明圣地”的文化品牌。

文物保护标杆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2003年赴良渚调研时作出重要指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白驹过隙,但谆谆教诲却历久弥新。

多年来,良渚遗址的保护工作始终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方针,对标对表世界遗产保护的国际准则,专项立法——颁布《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规划先行——完成《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为“后申遗时代”良渚遗址的整体保护、有效利用建立起更全面的法定依据。

土遗址保护是世界难题。坚持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在今年7月6日杭州良渚日当天,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与敦煌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并成立了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分中心,合作实施老虎岭遗址、南城墙遗址考古发掘剖面保护工程,完成南城墙遗址考古剖面表面裂缝修补,制定生物病害防治方案及南城墙遗址保护监测方案,为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有效的案例。

乘着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东风,良渚遗址在文物保护数字化改革道路上也迈出了一大步:成立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推动数字化改革背景下良渚古城遗址“遗产数字大脑”迭代升级,在入选全省“文物安全”应用场景建设试点“揭榜挂帅”项目基础上,谋划了“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平台”改革项目,遗址保护已然跃入“数字智治”新时代。

讲好良渚故事

精心守护文化瑰宝,让文化印记浸润在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良渚古城遗址向全世界展示了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它属于历史,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

良管委在前辈们的考古基础上,不断深挖文化价值的内涵,坚持以学术为先,深化学术交流,加强社会教育。良渚遗址中反山、莫角山等6处重要遗址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良渚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全国仅5项);良渚博物院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

新时代的文明展示,也当有包罗万象的大格局。坚持多元融合,是良渚文化品牌持续打响的题中之义。在创新遗产展示路径上,良管委不断突破着固有界限。良渚博物院通过“上展文物+科技演示”的展示手段,立体完整地呈现了良渚文化和良渚遗址的价值内涵。建成开放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瑶山遗址公园、老虎岭遗址公园,通过环境修复、绿植标识、雕塑小品、数字展示等表现手段,既保存了良渚古城遗址水草丰美的自然环境,又破解了土遗址内涵展示的世界性难题。

新时代的良渚文化宣传,在精准度和影响力上下功夫。以杭州良渚日系列活动为核心,良管委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打造良渚文化“1+N”活动体系,持续开展各类对外宣传活动,并多次亮相在《中国考古大会》、大型人文纪录片《良渚文明》等国字号节目中,通过影视作品与当代青年共存良渚印象。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关乎着文明互鉴,是展示中国的最好方式之一。良管委在对外宣传上积极利用国家重要战略平台、国际重大赛事,将良渚文化因子融入其中,在交流互动中加深对良渚文化价值的解读,让文化插上翅膀,从原本的一方天地走向世界舞台。

启航更远征程

历史给予了我们智慧的启迪,时代则催促着我们要更激昂,更沉稳,用奋进和坚守开创更崭新的征途。

在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文化建设占了不小的篇幅。报告提出要打造新时代文化艺术标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后申遗时代,良管委要坚持将良渚古城遗址打造成一座人文与自然相融合、历史与现代相辉映的中华文明“朝圣地”和“展示地”,要在牢牢守住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以“文化+”为切入点,推动良渚文化与教育、旅游、文创等不同领域的融合发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群众愿意接受的语言,寓教于乐地开展良渚文化的大众传播,绘声绘色地讲深沉古老的故事,让良渚文化不断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前行的精神力量。

良渚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要在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过程中注重发挥良渚文化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功能,在加快推进《总归》和《控规》修编工作之外,重点围绕“一馆一廊一道”,打造文化新地标;做好包括老虎岭遗址公园在内的城址、祭坛、水利工程等最具遗产价值的良渚古城遗址展示窗口体系;以文化产业为引导进一步带动遗产地公众共享发展成果。努力在挖掘良渚文化内涵、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文化赋能区域发展上下功夫,在“两个先行”新征程上注入独有的文化力量。

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高水平推进数字化改革,打造数字变革高地。新时代里,良管委要努力将总书记对浙江、对良渚遗址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利用重大改革契机,在现有安防体系基础上持续完善良渚遗址文物安全分级分层管控和智慧管控工作体系,进一步对标国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开辟新路径、提升新能力,探索打造更加全面、更加高效、更加精准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全生命周期平台,推进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提档升级,争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新经验。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传承历史文脉的“接力长跑”,吾辈任重而道远。新征程已经开启,新蓝图催人奋进,在崭新的赶考之路上,良管委将围绕“中华文明展示地、文物保护标杆地、文旅融合样板地、共同富裕示范地”的建设总目标,努力将良渚遗址建设成为展示中华文明“重要窗口”的鲜明标识,奋力开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境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余杭晨报   作者:记者 宋晗语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