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洒向稻田,照耀着水面,滋养着萧然大地上的农作物,青绿泛出金黄,是盛夏独有的风景。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推进,萧山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农战略,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涌现了一大批“新农人”,他们依靠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和足够的专业管理技术回归农田,书写乡野之梦,给农业农村带来了发展的眼光、进步的思维和创新的理念,“以新促兴”,在乡野间唱响属于他们的新时代强农之歌。
飒爽女将——诸沙沙
杭州巨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诸沙沙,以前学的是幼师专业,从父母手中接下农业这一棒的她,“刚开始对农业是一无所知,跨界是有难度的,我也曾想过放弃,但是每完成一个目标,那种踏踏实实的成就感是巨大的。”诸沙沙回忆起当初的心路历程。
诸沙沙驾驶农机
为了把农业相关的技术知识吃透,她一直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从粮油种植生产培训,到农机作业培训,再到各种攻关项目、高产项目的参与,什么都不落下。农田就像是她培养、呵护的幼儿一样,倾注了她的心血与青春。
说起培训学习时的经历,诸沙沙回忆道:“像拖拉机这种大型机具开始还是有点担心自己驾驭不了,比较高大,在视线、方向上难把握,经常会问我老爸怎么去更熟练地操作它,慢慢地也就克服了。”作为一个体型和气力都偏小的女孩子,要想像男孩子一样对这些庞然大物驾轻就熟,她需要花费比别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
“虽然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但下田的机会很少,刚开始和专家老师们一起下田学习时,他们也觉得我一个女孩子可能会不适应,我自己对湿哒哒粘乎乎的泥也是充满了抗拒。”曾经生活中喜欢穿着漂亮小裙子的她,为了方便,已经许久没有穿过裙子了,“可是当我靠自己学到的知识排查机器故障,顺利解决问题时,又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对她来说,这种成就感是无法取代的。
诸沙沙正在调控无人机
“看到家里的农业在自己手上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心里还是很开心的,没有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她笑着介绍了农场这几年来的变化,“以前都是人工作业,现在机械化水平高了,我们有了无人植保机、无人插秧机,这些都是父母年轻时从来没想过的事情。”从脚踩在田里插秧施肥,到拿着遥控器看着农机在田里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家里的老人对新时代的农业发展有了充足的信心。
“这就是新农人该做的吧,让每一个农民都能热爱这片土地,看得到未来。”诸沙沙说。据了解,无人插秧机是他们农场今年5月才开始投入使用的,算是一个不小的飞跃。“最近在弄一个水稻新品种实验,新引进的,是口感比较好的优质米。”在她眼里,不仅技术水平要跟上,农作物的品质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说到下一步的计划,诸沙沙非常乐观:“我们现在负责的业务内容包括粮油种植,机插、植保、机耕等,我承包的有2000多亩地,提供服务的总共有7000—8000亩地。未来想争取在农产品销售上多下功夫,把真正的好产品推出去。”在她看来,农机智慧化与农产品销售要双轨并行,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能“文”能“武”——丁钱华
说起萧山新农人的小伙伴,义桥丁家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丁钱华也是其中一员。
“父母是‘老农人’了,每天在田里作业很辛苦,就想回来帮帮他们。”丁钱华说。5年的时间,他从一个在设计院、建筑工地与房地产打交道的工科生,变成了沾满泥土与稻香的新农人。
丁钱华正在使用无人机进行施肥
为了尽快适应角色,丁钱华什么都学,从最基本的插秧、打水干起,一边干,一边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田间作业的高效化、数字化。“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开拓思维,提高我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未来的农业,一定是要靠年轻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他,总是希望能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做点什么。为此,他不断深入研究,其中,他关于“微生物菌剂对小麦抗病能力的影响”的论文已在中国知网发表。
能“文”能“武”的丁钱华把农业技术革新放在了首位。“我们今年开始投入使用无人机精准变量施肥技术,目前这个技术萧山没有人做过,希望通过这次尝试,能为萧山农业发展摸索出一条新路。”丁钱华对具体的方案进行解释说明,这两年萧山区在推广应用的是测土配方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提高肥料有效利用率,达到一定的化肥减量效果,但如果能做到精准变量施肥,将在以往的基础上再减少肥料用量的5%,增产5%以上。
通过展示图可以看到,精准变量施肥技术主要是通过多光谱航拍无人机采集数据,生成植物NDVI图,通过软件建模分析,根据作物长势再生成处方图,最后将处方图上传至农业无人机,达到变量施肥的高科技手段。
丁钱华在驾驶农机
“农用无人机我们已经用了5年了,但如今还有许多规模不小的传统农场,还是不能完全接受用无人机这种智慧化手段来进行打药、施肥、撒种等。”据丁钱华讲述,担架式和背包式喷雾机等传统打药方法他都经历过:“3个人一天最多打100亩的药,还累得不行,背包式的得赤脚下田,一个机器就有70—80斤重。”而现在的无人机打药,如果田块规整一些,没有什么电线杆等障碍物的话,一天最多可以打1000亩。
提起村里老一辈人的反应,他笑着说:“最开始大家只是觉得新奇,看过了笑过了也没当回事,都不相信。结果一年下来,看着我们从插秧、打药到收割都用无人机,人没下到田里,稻子却长得很好,就开始相信了。”据了解,传统的农田打药一亩地要30斤水,现在无人机打药一亩地只需要用两三斤水,这种夸张的数据差异在许多“老农人”的心里埋下了疑问的种子,然而,当实打实丰收的硕果捧在他们手心时,他们对新时代数字化技术的信任感就逐渐增强了。“‘真科学,真轻松!’许多村民都在感叹。我们新新力量越多,越能带动他们,把发展进步的思维传递给每个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农业才会越变越好。”
太阳西照,丁钱华钻进插秧机驾驶室,把最后一批秧苗插好。驾驶室里,他指着自己干净的衣服解释道:“最开始我刚接触农业工作时,这些农机都很传统,没有驾驶室,每次作业都会带起大片的尘土,很脏,要把全身包得跟粽子一样才行,现在全都有驾驶室了,还安了空调,即便你穿着西装、白衬衫也可以干活。”
在他眼里,农业生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令人振奋不已,如今的新农人已经突破了曾经“污泥、邋遢”的形象,变成了村里潮流的风向标、时尚的代名词。“我有一个想法,未来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拿一块连片2000亩以上的农田,重新规划布局,建设一个数字化全覆盖的无人农场。”
据他描述,现在农场里的农机主要还是通过人工操作,如果无人农场建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如果这条路可行,我也希望能做一些教育培训,把它作为一个示范推广基地,向其他农场分享我们的经验,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新农人该有的社会责任。”
新与老的连接——徐灿波
浙江科技学院建筑经济专业毕业的徐灿波也是一位跨专业回归田地的90后,自2015年起,他便接手了父辈的茶叶生意,在萧山茶山里茁壮“成长”。
“这7年来,我们杭州金峰茶叶专业合作社从传统的线下买卖到现在网店的经营,开启了电商之路,跟随时代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据徐灿波介绍,在新农人和“老农人”的关系上,他认为不仅仅是一种迭代,而更是一种发扬。
“虽然说我们作为年轻人,给茶叶产业带来了一些新的生产理念和销售模式,但是父母辈的长久积淀是根基。”他表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他岳父就已经在从事茶叶生意了,那时起就建立了与当地茶农的情感连接,与茶农们的关系非常好。“我们企业有170亩左右的核心茶园,剩下的都是收购各个茶农家里的茶叶,做一个集成,通过企业的销售渠道把茶叶卖出去。”据了解,杭州金峰茶叶专业合作社每年的茶叶产量在12万斤,大多数都是靠茶农们的供应聚沙成塔,从父母辈到徐灿波那一代,他稳稳地接过了代表着茶企与茶农深厚合作友谊的接力棒。
每年的2月底到4月份,是茶农们最忙碌的时候,4月一过,厂里又会清闲下来:“等到每年下半年,茶叶主要就是负责销售的员工在忙了,其他的工人没啥活干。为了促进企业与农户增收,合理分配各项资源,我们就在茶园旁还种上了草莓。”徐灿波说起自己种植草莓的初衷。
草莓是每年9月开始种植,到第二年的2月底、3月份,就可以进行大面积采摘了。“因为草莓的旺季刚好与茶叶重叠,游客来采摘时刚好会经过我们的茶场,也许会想着买一点茶叶来尝尝,可以很好地做到内部相互引流。”徐灿波笑着说,由于他们的草莓使用的是高架基质栽培法,草莓的品质会比普通的地栽更好。除了茶叶和草莓,他们还帮助农户卖土鸡、鸡蛋、青菜等农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6年开始,结果之后的草莓就不需要再打农药了,他自豪地介绍了杭州金峰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生态防治情况,据了解,他们自己的核心菜园,距今为止已经有12年没有打过药了。
“我想要把这种‘茶叶+’的产业模式一直做下去,一方面是提高经济效益,其次也是希望能尽一点微小的力量让萧山的茶叶走出去,打响自己的品牌。”说起未来,徐灿波充满了信心。
在萧山广袤的田地上,像丁钱华、徐灿波、诸沙沙一样扎根农田的新农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用青春与汗水浇灌农田,成长为“兴农人”,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新时代、新机遇、新农人,只有秉承“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的精神,乡村振兴之路才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