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乡村新韵——钱塘区新湾共富带的探索之路
发布时间:2022-07-21 09:26:13

千百年来,乡村生活、乡土情怀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风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绿水青山是人们心中的乡愁。

钱塘区新湾共富带以共裕村、共和村、共建村为核心,让富裕乡村、美丽乡村、文明乡村成为人们的栖身之所、精神家园,共谱一卷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土地流转“转”出共富路

平畴沃野,钱塘区新湾街道共裕村稻田,正拔节孕穗,长势喜人。

土地是老百姓的根。作为农村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土地利用如何破解“碎片化”“低效化”,发挥其规模效益,吸引人才、资金、产业回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要素。

而共裕村的共富蓝图,正是与土地流转紧密关联。

土地流转怎样“转”?“我们实行土地整村流转。”钱塘区新湾街道共裕村党总支书记朱伟祥介绍,村里在耕地非粮化整治行动中,确定一家有实力的种粮大户承包土地并经营。目前,统一发包承包价在1500元/亩,而农户分散经营流转价格在1000—1100元/亩,承包款全部发放至具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户手中,这提高了本村村民的土地收益。

土地流转快速推进背后,是职业农民队伍的日益壮大。杨阿伟就是共裕村的种粮“大户”,他和儿子杨海方耕种村里600亩的耕地。

“以前种地,从播种、除草、除虫、收获等,一年到头‘窝’在地里,都是人力,产量还上不去。”杨海方说,老一辈人拿着锄头除草的种植方式已成为过去式。

“粮二代”杨海方坦言,和父辈相比,他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农民”,更贴切地说,他是新型职业农民,是职业化的“农业工人”。“田地总归要有人种植,而且需要有专业知识、肯吃苦的人,种好每一亩地,收获每一粒粮。现在,我们全部是机械化作业。”杨海方说,良种选择、田间管理、机器的更新迭代,是新一代“农民”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杨阿伟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种好粮这个根本不能忘。“看着绿油油的禾苗一天天长大,心情就很舒畅。听到别人说我种植的庄稼长得好,就有成就感。到庄稼收获的时节,那是庄稼人最大的快乐。”

抓住了土地流转的机遇,共裕村也迎来了一系列“蝴蝶效应”。朱伟祥还有更大的“野心”。“我们要发展产业,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积极引入各种农业企业、现代农业、家庭农场、加工厂或各种特色休闲农业,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项目打造完成后将以承租形式交由第三方经营,预计每年可增加约5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还能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今后可以在我们的美丽池塘边钓钓鱼,晚上来这吃吃夜宵,旁边还有农业采摘体验区、停车场……”指着刚新鲜出炉的项目规划图纸,朱伟祥侃侃而谈。

过去,村里无人问津的抛荒地,如今成了“致富田”。朱伟祥指着远方一大片稻田说,土地流转唤醒“沉睡的资源”,“转”出了共富路。

以“美”成就好未来

中国的乡村,是家园,更是回望乡愁的归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昔日陶渊明笔下如梦如幻的桃花源,如今已成为钱塘区新湾街道共和村的真实田园风情,旖旎风情,随处可见。

共和村地势平坦开阔,北侧盛陵湾支沟穿村而过,南侧梅林湾沿村界流淌,村内有丰富的灌溉水系,景色秀丽环境优美。“早些年,村里不少的河段和池塘,水是黑臭的,上面还有垃圾。哪像现在水质清澈,水草茂盛。”钱塘区新湾街道共和村党总支书记洪柏松说,村里河道的蜕变不仅仅是水质的提升,游步道、亲水平台、景观灯、松木桩,还有各种绿植花草,也都一一“安排”了。

施仙金是老一辈的村干部。他说,“过去,村民在河边池塘边洗洗刷刷,不少生活污水倒入河中。现在,村里的池塘河道,水质好了、风景好了,吃完晚饭,大家都到河边游步道散步。我们也会把这美景,分享在朋友圈,这无形中也增强了大家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信心。”

现在,施仙金眼里的美丽乡村,就是一出门就会遇到道路两边的银杏、红叶石楠、红花继木、茶梅球等,“每个季节,村里的颜色都不一样。”

洪柏松说,实际上,美丽乡村不仅仅是绿植,还涉及全村每家每户,环境卫生,庭院改造,附房整治,五水共治等等,“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改变。”

美丽乡村建设风生水起,共和村“气质”也焕然一新。共和村还在思考,如何重视村民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村居环境更干净整洁、和谐宜居。同时,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汇集村民智慧,并鼓励村民参与,建设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契合、与农民情感相共鸣的美好家园。

“未来,我们会重点关注村民在环境卫生、交通出行、设施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解决村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在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洪柏松说。

50多岁的共和村村民钱柏庆说,“我小时候那会儿,走的路是泥路,下雨天还特别难走。到后来,生活水平好了点,就变成了石子铺的路。但不管是泥路,还是石子路、水泥路,都不能和现在的柏油马路相比。现在村庄好比一座小型的城市公园,也让我们农村人不出家门体验到了城市的生活。”

行走在共和村,你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差距逐渐缩小。这里道路整洁、绿水成荫,有敞开式的村便民服务中心,有设备齐全的文化礼堂。“我们还有比城里更好的生态环境,现在城里人也会往乡下跑。”66岁的村民马桂子深有感触。

“马桂子”们,正迎来更多期待。

文明的“面子”与“里子”

“文化大礼堂要增强活跃度”“村里的公益广告要到位”……钱塘区新湾街道共建村党总支书记孙忠海的工作笔记本上,记载了满满的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这样的笔记本,孙忠海一年要记上四五本,在共建村工作九年,他积累了几十本工作笔记。

“共同富裕,是老百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对乡村来说,就是思想的改变、追求的改变和风尚的改变,文明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孙忠海说,实现乡村文明首要让村民明白,自己的村子要自己建管,让村民做乡村建设的主人。

共同富裕,村民“唱”主角。共建村党委以建立党员干部与村民代表间的“责任共同制”为切入点,打造村级“自治共同体”。村里的事村民参与、村民决策,美丽乡村建设已从过去政府带着村民干,发展到如今党员干部和村民一起出谋划策、主动参与。在美丽乡村的湖泊整治中,党员干部带头拆除瓜棚、迁移苗木,村民纷纷效仿,给绿色预留空间、为乡村增添活力,“破水塘”摇身变为“景观塘”;在美丽庭院建设中,党员干部联户宣传,提高村民对美丽庭院的知晓度和认同感,推动“一户美”到“户户美”,带动“庭院美”到“乡村美”。

百姓参与村务多了,主人翁意识也更强了。“许多工作甚至都不需要我们村干部张口。”孙忠海说,之前村里建停车场,让有意见的村民说出自己的主张,再请大家一起推心置腹交流,形成统一意见。在村民齐心共建下,村里建起了10个停车场,新增150余个停车位,供群众免费停放,村级道路乱停车现象基本消失。

文明植阡陌,新风沐乡野。“村民们对美丽乡村的要求,不再仅仅是窗明几净、道路整洁,也越来越看重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孙忠海把今年春节的“村晚”提上了议程。“我们计划有24个节目,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参与。”

乡风民风、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活建设,共建村焕发文明新气象,文明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夏日炎炎,共建村村民王美琴自掏腰包支起了凉茶铺,给本村村民及路过行人提供免费茶水。“天气这么热,茶摊可以给路过工人们解解渴、歇息歇息,还能消暑降温。”王美琴说,她只是做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

孙忠海说,构筑乡村文明共富新高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不仅要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更要让村民的头脑‘富起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孙忠海 记者 郑莉娜 史俊杰 通讯员 李继初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