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看塘栖人如何将“土乡村”变“网红地”
发布时间:2022-07-27 08:16:37

再过一个来月就是中秋节,这些天,临平区塘栖镇丁山河村的“百匠工坊”生产车间里,吴掌珠和制作月饼的“老手们”已经忙活起来了。

“这两天刚开始制作月饼,每天要做一千多筒,过个十来天,就会翻到每天一万筒了。”车间里,吴掌珠正忙着擀皮、包馅、烤制,不一会儿,一盘香气四溢的土灶月饼就热腾腾出炉了,“不要看它很‘土’,这个可是‘网红’款月饼嘞!”

从“土”到“红”,正是塘栖探索乡村共富新路径的转变。这些年,塘栖通过将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水乡湿地文化相结合,借力“全域美丽”建设,复活“老手艺”、升级“旧产业”,使丁山河水乡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品质逐渐提升,幸福感愈发强烈。

“复活”老手艺 “旧产物”当上了“新网红”

58岁的吴掌珠是土生土长的丁山河村人,自小受家庭熏陶,成年后便开始跟着村里的师傅学习制作月饼的手艺。“老底子的时候,村里的月饼很受‘宠’卖得很好的,所以能学上这门手艺也是很让人羡慕的事。”

但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月饼制作也逐渐被机器所替代,像吴掌珠一样的老手艺人,便渐渐把这门传统手艺放了起来。去年初,塘栖镇向全镇乡村手艺人发出号召,以丁山河村“百匠工坊”为试点,激活老行当、让老手艺人富起来。

工坊开张后,吴掌珠成了第一批入驻的手艺人。在去年中秋,凭借精湛的制作手艺,团队生产的土灶月饼成为“爆款”,创收120多万元。“没想到老手艺还有这么多人喜爱,我们这些‘老人’们看着也都很开心!”

“百匠工坊是个具有现代化标准的‘工厂’,它能让塘栖的老手艺真正走上‘质量+品牌’的发展。”百匠工坊负责人沈建标算了一笔账,像吴掌珠这样的手艺人一年平均能增加4万元的收入。

除了制作土灶月饼外,百匠工坊还有灰鸭蛋、老刀糕点、“枇杷三馋”等特色产品,颇受市民喜爱。去年,工坊还推出的包含糯米锅糍、老火灶年糕、百家饭等6样独具塘栖特色的非遗产品年货礼包,成为杭州市场的“网红”年货,销售额达到15O多万元。

“让老百姓实在地增收,也是我们建设百匠工坊激活老行当的目的之一。”沈建标介绍道,目前已有30多位老手艺人走进工坊,“荒废”的老手艺开始“复活”,并且成为致富“法宝”。

在丁山河村的规划中,百匠工坊还将被纳入乡村第二课堂,通过国家级非遗项目清水丝绵与高校的深入合作,为中小学生提供体验民俗文化的实践基地,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升级”旧产业 “老水乡”发展成“示范点”

“以前我们都是以船谋生,摇橹跑运输。”丁山河村村民沈如根回忆道。如今,他在丁山湖景区旁开了一家农家乐。“丁山湖环境好,来游玩、打卡的游客挺多的,生意好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在沈如根看来“美丽乡村”建设让丁山河的百姓受益良多。

2015年,塘栖镇启动丁山湖、塘超小径等项目建设,整合塘栖旅游资源,推动了周边村庄生态环境建设、完善了旅游配套设施。与此同时,丁山河村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组建起美丽乡村产业园,推进乡风文明、挖掘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今年,丁山河村被列入丁山湖水乡风韵共富发展带,这也为村里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契机。就在前不久,丁山河村、丁河村、超丁村等村联合组建了丁山湖农文旅融合发展有限公司,以资源换资产的模式引进临平区首个帆船科技体育项目小航之家,开办帆船研学活动11场,吸引了千余人次参加。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抱团'模式,来拓宽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渠道,推动环湖各村的集体经济迅速壮大。”丁山河村党委书记沈如标介绍说。数据显示,十年间,丁河村村民的收入从人均收入不到2万元变成2021年的5.1万元。

“我们把环丁山湖沿线村庄的建设精致化、特色化,将优美生态与优秀文化相有机融合,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塘栖镇区域发展办公室张子梁介绍说,下一步的设想是以丁山湖水乡风韵共富带为契机,结合“三服务”工作,将环湖村庄共同打造成一处以“自然风光,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以展现水乡风光、村庄文化为亮点的新江南美丽水乡村落群。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涂玥 沈鹏阳 临平微融圈 何露露 柴媛媛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