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零工经济”已成为就业市场体大面广的新兴业态。
近年来,我区推出集服务、监管、治理于一体的“新业态灵活就业服务”在线平台,通过建立就业岗位和人员底数两张清单实现“1+N”式人岗定向智配,以三大智慧应用精准实现帮扶政策智兑,依托三大监管模块从源头实现劳动双方权益智护,用数字化改革激活新就业形态“一池春水”。
岗位智配深挖就业“蓄水池”
“哒哒,哒哒……”随着阵阵键盘轻响,一篇公众号文案在软文编辑周林的手下渐渐成型。这份在家中办公的称心工作,是他在“浙里办”App中的“新业态灵活就业服务”应用中找到的。
“在‘新业态灵活就业服务’应用上,各个单位的薪酬、工时都很清晰,筛选起来时间成本会降低很多,政府平台也让我们比较放心。”从上家单位离职以来,周林仅仅经历了两周的职场“空窗期”,就有了新落点。目前,他为40多个品牌提供文宣服务,平均每月有近万元收入。
“想实现就业市场的供需精准匹配,‘大数据’必须要‘大’,‘蓄水池’必须要‘深’。”区人力社保局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沈明栋说。
为此,“新业态灵活就业服务”平台线上汇总筛选“美团”“饿了么”发布的灵活就业岗位信息,线下与10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持续将缺工数据上传平台形成“灵活就业用工市场”岗位数据库,累计汇总企业224家,缺工人数6.1万人。
有了岗位缺口,更要有人力资源拼图。我区对外卖员、快递员等新业态就业人员进行大范围摸排,从年龄、学历、性别和户籍4个维度进行全面、精准画像。再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人岗匹配,精准推送工作岗位。目前,已有12万人次人员报名,发布用工岗位6.2万个,实现对“小零工”的“大就业”管理。
政策智兑练出就业“硬身板”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我们根据待就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既往工作史、培训意愿等等,通过‘灵活就业岗位数据库’,为他们量身定制了技能提升‘私教课’。”沈明栋说。
老家山东的穆丽华在余杭定居已有13年,其间断断续续做过售货员、服务员。最近,这位“新余杭人”萌生了一个念头——做快递员。“我感觉做快递薪酬还不错,所以想试试,正好看到‘新业态灵活就业服务’平台上有培训,立刻就报名了。”穆丽华说。
这场针对快递员的入门培训,不仅以视频形式详细介绍了快递员的工作概况,还安排了答疑解惑环节,每位“新手小白”都可以畅所欲言。
“确实很有帮助,学到了这一行该做什么、要怎么做。不会再像无头苍蝇一样打转。”穆丽华翻动着手机,准备再看看自己有没有可享受的政策。
为进一步做好稳企业、保就业服务,目前区人力社保局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援企稳岗进园区系列服务活动,为我区广大园区企业提供就业创业及相关政策咨询与解读服务。开展多场招聘会和直播带岗活动,累计为2300余人次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创业咨询、招聘求职、技能提升、法律援助等服务。同时,为9685人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6801人次。
权益智护密织就业保障网
护好就业这一池春水,区人力社保局在源头布局多重审核,为就业权益保驾护航。
为保证人岗真实,“新业态灵活就业服务”在线平台通过与“支付宝”达成合作,对接“芝麻工作证”信息及相关信用查询接口;通过企业信用查询,确保岗位信息来源真实、安全合规和信息透明,避免后期侵权风险;通过将求职者用工经历与征信体系挂钩,避免出现简历造假现象。三重审核,搭建起就业人群与用工企业的信任桥梁,为就业平台筑牢信誉网。
“举例来说,我们在审核企业时,发现一家企业上报的岗位是运营,但实际上更偏向销售岗位,存在岗需不配的情况,因此驳回了该家企业的用工需求,避免了用工群体的错投误投。”区就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
针对以往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带来的劳动纠纷等问题,“新业态灵活就业服务”在线平台将“网签合同”纳入劳动合同签订的必要流程,在“浙政钉”设立“网签电子劳动合同”模块,打造免费、安全、便捷、可持续使用的网签电子合同平台,规范合同签署过程、保证合同内容合理合法,规避劳动合同丢失等隐患问题。
“劳动合同签署后的实际用工运作情况,也就是用工后端同样在我们的监管范围内。”区就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我们将灵活就业的‘数字驾驶舱’引入浙江省人社工作平台,能够实现对企业用工情况实施全天候、全过程监管。”
而在“浙政钉”和“浙里办”平台,还设置有用工满意度双方互评、工作支付调查等集约化权益保障模块,这不仅让岗位双方的反馈机制机动灵活起来,更让维权通道直接清晰起来。
清源活泉,筑网育荫。“新业态灵活就业服务”在线平台以数字引擎释放稳定就业的强大动能,着力破解就业人群找工难和用工企业招工难,为我区就业市场的健康稳定全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