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一屋一世界——淳安县梓桐镇书画产业共富带的实践之路
发布时间:2022-09-02 08:31:01

这是一场在一张白纸上自由发挥的艺术。

叼着小烟斗,戴着瓜皮小帽,艺术家严渊流连在梓桐镇的山水间,已有四年之久。

“山远水近,近处藤蔓上的叶片可以多一些。”最近他正带着“玉米姐姐”蒋小琴等4位梓桐镇村民,着手准备参加第二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作品主题已经想好了:共生。这是全国的一件艺术大事,甚至在全世界也有相当影响。我要带着梓桐的人、梓桐的作品走出去。”

作为观察者、亲历者、审视者,当打之年的严渊遇见云程发轫的梓桐镇,产生了一系列奇妙的化学反应。

牛栏与咖啡、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经济、艺术家与村民,碰撞出了一条与其他乡建之路截然不同的更开放、更当代的共富之路。

唤醒乡村 艺术乌托邦的雏形

曾几何时,西湖村是千岛湖畔一个破败、落后、人少、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

2019年,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中国当代乡建与国际艺术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严渊博士来到了西湖村,进行了两个月的考察,将破旧老屋改建成艺术馆,建设“当代蓬皮杜”的想法随之萌生。这个颇具前瞻性的建议,得到了镇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对于梓桐镇西湖村的农人来说,一个房屋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记录着他们一生的坚强和温情。”严渊在序言中写道。

于是,形态各异、颇具特色的12座艺术馆取代了往日破旧不堪的危房,它们都有一个颇具艺术感的名字——蚁巢艺术馆:

例如,1号馆,放置一只巨大的蓝色水晶鞋,主题是《童话》;

2号馆,是猪槽牛栏改造的,主题是《猪槽牛栏的小空间可能性》;

5号、6号馆,记录这个房子里和这个村子之外所发生的平凡小事,主题是:一叶江湖——船。

这些艺术馆并非独立存在,它们纵横交错,是链接在一起的乡村艺术馆群落。在这座艺术馆里,展览内容定期有变化,每一年,许许多多自愿参与乡村建设(蚁巢计划)的艺术家来此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目前展出了80多幅作品,40%由本地农民创作。

取名蚁巢,是希望它能如蚂蚁巢吸引蚂蚁一样,成为唤醒乡村的尝试。

唤醒乡村,“蚁巢”正是一群艺术家理想的安放之地。

“时髦的概念捆绑了我们的身体与灵性。”“意义来源于仪式感。”“如何让乡村小型的美术馆与农村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如何给自然风景赋予艺术气息?”……在“蚁巢”的西湖文化会客厅里,聚集了几位当代艺术大咖——中国当代知名画家、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杜宝印,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单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协会会员朴守帆,以及他们的艺术家朋友,正激烈地表达着自己的艺术见解。这就是一场普通的探讨,却汇集着顶级的当代艺术理念。

“艺术家们的诉说未必都是客观和准确的,甚至可能是相互抵触的。故而,我们才把这些过去已经发生和未来将要发生的故事记录在这里。”严渊说。

如今的西湖村已有着另外一番模样——村民们渐渐回到了原本的空心村,场馆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甚至还有新人千里迢迢前来拍婚纱照,带动当地民宿发展5家,农家乐1家,实现农户增收52万元。

事实上,“蚁巢”只是梓桐镇艺术的一个缩影。沿梓桐源两岸,杜井村的梓桐艺术馆里展出沙孟海、李伏雨、刘江、吕国璋、游三辉、姚连桥等著名书画家的精品力作;府前街书画院里,国画大师姚连桥正泼墨画牡丹;黄村的德隐陶局里许忠文正创作出一个个陶瓷作品……追问中国文化的基本盘在哪里,也是考问中国文化背景下每个艺术家的底牌。而这一次的艺术赋能,确实复活了一个村落。

油画、雕塑、陶瓷、书法、版画……这里正慢慢聚集起一群整天生产“脑洞”的艺术家,正是他们的浪漫、多彩、自由、诙谐,让梓桐镇艺术家“乌托邦”的气质越来越浓烈。

当然,这只是梓桐镇书画产业的一个横切面。

艺术变现 “走出去”和“引进来”

没有哪个艺术家会被一种形式或观念所束缚;同样,没有一个乡村的振兴,会被一种模式所捆绑。

梓桐镇曾是一个工业重镇,随处可见的是纺织、茧丝、矿产等工业企业。随着生态保护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旧思路走不通了。“以文赋产、以文兴旅”是当下梓桐镇乡村振兴的解法。

与西湖村一墙之隔的黄村虽然没有蚁巢艺术馆群,却是千岛湖畔重要的写生基地。

徽派的景墙、流水的小桥、池塘的睡莲、老旧的黄泥房……学生们舞动着手中的画笔,一幅幅作品跃然纸上。今年6月,以黄村写生基地为代表的梓桐镇各个艺术基地迎来了研学采风文创的高峰期。连日来,高校的师生研学采风文创团队接踵而至,艺术梓桐一度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

目前,黄村写生基地先后与中国美院等28所大学和艺术机构签订大学生研学协议,累计开展18期研学活动,接待艺术家、师生等7000余人次。

而像黄村写生基地这样的写生点,在梓桐镇有3个。同时,一年能容纳5万人次的全产业链艺术培训学校,正在做最后的准备,9月底就能正式运营。此外,不局限于传统的纸上作画,黄村的德隐陶局的陶瓷课程,也是今年研学课程当中的一大亮点。

这些艺术家、师生带来了流量,也带来了商机。

“学生们在的时候,村里就分外热闹,家里的玉米也卖得格外好。”村里人说。旺季时,商店与超市人头攒动,闲置了很久的电动车、自行车被学生租走,霉干菜饼、小香薯、黄瓜成了学生们的最爱。“爱生民宿”管家童丽芳有明显的感觉:“生意就是2018年后好起来的。接下来我要扩大家里的民宿,把基础设施和环境再提升,让师生们住得更舒适。”

除了“引进来”,也要“走出去”。

书画是刻在梓桐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民间爱好书法、绘画者众多,农民在农耕之余都喜爱挥毫泼墨。

人称“玉米姐姐”的蒋小琴,是严渊的得意门生。2020年初,在上海举办的农民油画展、拍卖会上,蒋小琴创作的油画《玉米》,拍得7500元。“是画画改变了我的人生。”几年之前,她还是一个在家务农的妇人。

“当代艺术,是寻常百姓家的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是关于人性的探索。”严渊说,蒋小琴的《玉米》,就是照着自己地里的玉米画的,她的作品已经比较成熟,可以代表现代的农民直接介入当代艺术。而如今,她又再度启程,与严渊合作参加第二届济南国际双年展,走出梓桐、走向国际。

在梓桐镇,农闲时画画,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生活的一部分。

2019年6月,梓桐镇启动了“新农民培育营”活动,先后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陕西国画院等高校的艺术家为农民教授绘画课。近年来,已累计开班220余次,培养成熟“农艺人”350余人,定期举办书画文化节、春联节、油菜花节、粗粮节和各类农民才艺大赛等特色节庆活动,农民画作品在上海展出,成功打响了“我们的日子”百姓艺术IP。

同时,梓桐镇还积极筹建线上书画销售平台和线下文创作品交易集市,有效滋润本土农民艺术修养和创作热情。2020年以来,通过网上直播销售农民陶艺、油画、剪纸等艺术作品300余件,实现收入4万余元,黄村“德隐陶局”农民瓷器被列入上海市政府采购名录。

“一幅画,一亩田,坐在家中就挣钱”,成为梓桐镇农民的真实写照。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晖 汪毅华 见习记者 刘悦 通讯员 张璐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