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群年轻人让塘栖枇杷成了“共富果”
发布时间:2022-07-11 19:50:00

金灿灿的夕阳洒在杭州塘栖姚家埭村路上,铺就成一条金灿灿的致富路。快递小哥踏着小三轮,将一框框黄橙橙的枇杷从这里运送了出去,根据订单地址发送到全国各地。

“今天是5月26日,我家的枇杷都已经卖完了。今年产量减少了,虽然还没有仔细算过收入,但是从初步估算来看没有等比下降。”姚家埭村“95后”女青年施洁莹站在夕阳中目送着快递小哥的离开,迎接的是生活的希望。

塘栖位于杭州北郊,是中国传统四大枇杷产区之一,种植面积约15000亩,年产量约5000吨。塘栖枇杷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塘栖镇的枇杷产业迎来了一群年轻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技能,赋予传统农业新希望,带领着村民走向强村共富的康庄大道。

返乡卖枇杷 辛苦种出来的枇杷不能烂在家里

施洁莹是在2019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塘栖的。

“带着为家里出一份力的想法,回到家乡卖枇杷。”施洁莹说,她家所在的姚家埭村种植枇杷达3000亩,年产量约1200吨,约占塘栖枇杷总量的1/4。其中,她家的8亩枇杷地,年产量约6吨。

施洁莹从小看着家人种枇杷、卖枇杷,其中的辛苦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回忆道:“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去地里摘枇杷,随后骑着自行车去镇上的马路边卖。常常一上午一车枇杷都卖不完。当天卖不完的枇杷,只好低价卖掉或者扔掉。”

塘栖枇杷因其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传承的栽培技艺、特殊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的品质,以色艳形美、肉质细嫩、汁多味鲜、风味卓绝,闻名天下。

施洁莹说,塘栖枇杷众多品种中,“软条白沙”最出名。它个头不大,但皮薄肉嫩、汁多味甜。“但它有个弱点,就是表皮不耐磕碰、不耐储存,摘下来必须马上卖出去。”

“返乡创业就为了将家乡的塘栖枇杷卖出去,卖到更远的地方。” 施洁莹感慨道,这样乡亲们的辛苦不白费,也能挣到钱。

搞起“新零售” 枇杷“换新颜”身价翻倍涨

如何让不易储存的枇杷卖得更远?施洁莹与4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2020年组团探索了枇杷“新零售”模式,开启了线上销售。

第一步就是从包装入手。“我们从枇杷的包装入手改进。”施洁莹说,一直以来塘栖枇杷大多为简易包装,缺乏运输中的支撑性,颠簸会导致枇杷表皮变色,出现不同程度的碰伤,坏果率非常高,让果农和顾客都蒙受损失。“我们重新设计了礼盒包装,不仅外观更好看、更具有塘栖枇杷的辨识度,也对礼盒纸箱进行了加固。”

“之前,村民在路边摆摊卖枇杷,每斤卖七八元。现在我们通过礼盒包装,每斤能卖到20元,订单还接不过来。”施洁莹说,对于入盒的枇杷,她们都是一颗颗挑选过的,从源头上就避免了坏果烂果卖出去。

据施洁莹估算,往年枇杷产量好的时候,她要卖出1.5万斤枇杷,除了自家产的枇杷,还有一半是收购附近村民家的枇杷。“创业短短两年多来,我家的枇杷不愁销路了,还扩宽了村民们的枇杷销路,避免枇杷‘烂在枝头’了。”

“为了提升枇杷的利润空间,我们想尽办法降低成本。今年我们整合了快递资源,和多家快递公司谈价格,最终争取到更大的运费折扣。”施洁莹说,“我们枇杷卖得俏,附近不少村民听闻后,纷纷找上门,愿意使用我们的包装进行线上销售,他们同样也能享受到相同的运费折扣。”

塘栖镇区域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马正荣说,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塘栖枇杷产业有影响,但是不大。“线下枇杷卖不动,我们就转到线上卖,通过电商培训,引导‘农民当网红,云上卖枇杷’。”2021年塘栖枇杷线上销售快递单量突破24.1万单,同比增长32.55%。

今年,虽然塘栖当地的农民都说是枇杷“小年”,但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举办的2022年中国杭州塘栖枇杷节期间,该镇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83亿元。其中,枇杷采摘和现场销售收入5290万元,枇杷电商、微商销售收入7093万元,快递发单量约为11.9万单。

改良老品种 10多年来一直继续没有停歇

枇杷产量降,收益却没有等比下跌得厉害,这得益于塘栖枇杷的品质好。这几年,塘栖枇杷一直走在改良品种、提质增效的路上,越走越顺当。

在今年5月举行的“2022浙江农业之最枇杷擂台赛”上,张国顺所在的杭州临平塘栖枇杷专业合作社选送参赛的“塘栖枇杷”与浙江省内其余15支枇杷参赛队同场竞技,拿下了三个“第一”:“红沙”和“白沙”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一等奖,“白沙”组综合品质一等奖。

张国顺是塘栖本地人,虽然不学农业专业,但是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2008年他义无返顾地回乡办农场、种枇杷。“我要种出品质最好的枇杷!”这是他多年来未曾改变的目标。

刚开始办农场,张国顺自称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小看着老一辈种枇杷,塘栖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水网密布,清淤出来的塘泥正好用在给枇杷施肥。”张国顺说,一开始种枇杷,他便有意识地注重土壤改良,“好土才能种出好枇杷,在种植过程中,我以施用菜籽饼等有机肥为主,配合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几年坚持下来,土壤肥沃了,种出来的枇杷品质也越来越好。”

要想种出好枇杷,土壤改良很重要。张国顺说,通过“一次疏花、两次疏果”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努力让最终成熟的枇杷“个个长成精品果”。

由于塘栖枇杷品种众多,近年来,塘栖镇积极与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合作,开展塘栖枇杷品种培育。目前,该镇已向农户推广种植迎雪、浙白10号、浙白14号、浙红16号等杂交品种。经过5年的种植试验,以浙白14号为代表的新品种枇杷已相对成熟。

张国顺介绍说,枇杷在生长期受天气影响很大,每次遇到低温、连续下雨等天气情况,往往容易导致枇杷的减产。“新的杂交品种果实要比改良前的大一些,抗性也更好。我们引种新的杂交品种,进一步提升了枇杷的品质。”

尝试新方法 让枇杷种植不再“看天吃饭”

塘栖枇杷大多是露天种植,“看天吃饭”,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很大,产量不稳定、不可控一直困扰着果农。

2016年前后,张国顺发现,有越来越多客户对枇杷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客户似乎不再特别在意价格的高低,而是更加看中枇杷的品质,对优质优价的接受程度更高了。”

于是,这一年,张国顺在学习了解大棚种植枇杷的相关知识后,也开始试着将3亩露天枇杷地改成了大棚种植。

“大棚里种出的枇杷不再因受天气影响而减产,让产量和品质都更有保证,成熟时间比露天枇杷提前20~25天。”谈及大棚种植的优势,张国顺说,“传统的塘栖优质白沙枇杷每斤可卖到15~20元,而大棚枇杷因品质、上市时间的优势,每斤可卖到50~60元,收益可增加2~3倍。”

大棚枇杷种植得到了当地农业部门的认可。2021年,临平区出台“强村富农”十条政策,鼓励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如采用自建大棚模式的农户可获得区、镇两级给予的40%至50%的经费补助。

尝到了大棚种植的甜头再加上政策支持,今年,张国顺准备再把26亩露天枇杷改为大棚种植,把珍贵的枇杷品种“软条白沙”种进大棚,继续引进培育新的枇杷品种,进一步提升农场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也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行动,以枇杷采摘园为重点推广矮化栽培、配方施肥、完熟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开展树体促花增产、设施促控栽培等技术创新,优化种植环境。

一些先进的经验、培育方法,张国顺总是率先尝试,成功了,再把经验向当地农户进行交流与推广。他说,塘栖枇杷产业发展不能再“单打独斗”了,种植大户应该要学会“抱团取暖”,产出效益。增产提质的方法,要与种植户共享,包括好的品种、好的种植方法。

“我立志要把塘栖枇杷产业做大做强,这是我作为塘栖人的使命,我也很期待所有从事枇杷产业的人都能挣到钱,过上好日子。”张国顺说,塘栖人不仅要种好一颗枇杷,还要把枇杷销往五湖四海,做大塘栖枇杷的名声,才能鼓起家家户户的“钱袋子”。

提升附加值 让更多人认识“全身是宝”的枇杷 

一颗枇杷催生一个富民产业。

如今的塘栖枇杷,已经不再是一季的水果,而是塘栖镇人民一年四季的“摇钱树”。

秋季,摘下枇杷花,在小院晾晒,晒成的枇杷花泡上一杯茶,别有一番清香;初夏,采摘、分拣、装箱,看着果实被寄往远方,丰收的喜悦涌上心头……

这是去年施洁莹与小伙伴在枇杷销售之余所拍的纪录片里的场景。镜头里,记录了塘栖枇杷的开花、结果和丰收,也记录了果农们的汗水与希望。

“没想到这个纪录片发到网上后突然火了,很多网友留言‘想吃正宗的塘栖枇杷’。”施洁莹说,去年下半年的小试牛刀给了他们信心。

女青年毛柔懿是在卖枇杷中结识了施洁莹。她在镇上开了一家手作工坊,也是施洁莹这个团队里的“文案担当”。她说,塘栖枇杷背后有许多故事可讲,她在写文案的同时也是在宣传塘栖枇杷的文化内涵。她希望能够加大枇杷衍生产品开发,进而提升枇杷的附加值。

毛柔懿的设想并非空思梦想。作为当地枇杷产业领军人物之一张国顺,在10多年的枇杷种植中也在思考如何把枇杷产业做得多元化。“过去烂在枝头的枇杷花,现在‘花开百朵只取其一’,多余的枇杷花用来制花茶,每斤可以卖到1000元,而分级分拣后的次果则将制成枇杷膏。”在技术创新中,枇杷可以制成枇杷花茶、枇杷酒、枇杷蜜、枇杷膏……食用、药用和养生等价值一一展现。

年轻人的想法碰撞在一起产生了黄金效应。

记者了解到,塘栖枇杷产业正与美丽乡村、水乡古镇、超山梅海、丁山湖湿地等优势资源串珠成线,打造塘栖枇杷生态观光旅游带,形成一批以枇杷产业为基础的休闲旅游、农家乐、民俗文化体验等项目。

从春天的油菜花季到初夏的枇杷采摘,新修建成的北塔漾绿道成了游人到塘栖旅游新的“打卡地”,这条长约4.5公里的绿道串联起周边5个村,让原先鲜有人问津的农村成了游人休闲的好去处。

“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沿着湖边种枇杷,原先我们只能把枇杷摘下来,运去集中收购点上卖,几乎没有采摘的客人。”塘栖镇三星村农户唐卫根告诉记者,“现在枇杷林外就是绿道,很多游客都想走进果园摘枇杷。估计到明年的枇杷季,我们家果园也可以接待采摘游客了。”

“越来越多城里人愿意走进农村,农村让城市更向往,那么我们离实现共富愿景就进了一步。”马正荣说。

枇杷采摘季结束,枇杷果树“养精蓄锐”,焕发新叶。张国顺继续畅想着成为“塘栖枇杷大王”的梦想。施洁莹和小伙伴们也跃跃欲试,憧憬着带动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为父老乡亲们创造更幸福的美好生活……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记者 张晶 范宇斌/文 黄靖轩/摄   编辑:徐洁
金灿灿的夕阳洒在杭州塘栖姚家埭村路上,铺就成一条金灿灿的致富路。快递小哥踏着小三轮,将一框框黄橙橙的枇杷从这里运送了出去,根据订单地址发送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