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后又一国家级战略工程
关于“东数西算”,你应该知道的几个关键问题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
当前,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但是,算力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东数西算”,“东数西算”会对我们未来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又会迎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多方搜集资料并采访专业人士,试图回答社会广泛关注的关于“东数西算”的几个关键问题。
核心提要
所谓“东数西算”,“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让西部的算力资源更充分地支撑东部数据的运算,更好为数字化发展赋能。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加速,算力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全社会对算力的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面对旺盛的算力需求,东部地区高昂的土地、能源成本让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变得困难重重,而西部地区在此方面恰好能形成优势互补。
通俗而言,“东数西算”的直接目的是整合优化全国算力资源,推动东西部地区算力需求与土地、能源等资源的互补与匹配。该战略将极大增强所涉及产业链的发展动力,产业链条长、覆盖门类广、带动效应大。
并不是所有数据都需要转移到西部计算。“东数西算”一定是建立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之上,再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的业务一般仍布局在东部地区,对于后台业务等对网络要求相对不太高的业务或者对于时效性要求不是那么高的业务,可以加快推动数据中心向西部大规模布局,率先向西部转移。
“东数西算”是什么?
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我国数据中心数量急速攀升,与此同时,用电量等数据成本也在急剧增加。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继“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之后,中国又开始布局在西部大规模建设数据中心,支撑东部需求,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所谓“东数西算”,“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东数西算”就是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至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简单地说,就是让西部的算力资源更充分地支撑东部数据的运算,更好为数字化发展赋能。
当下,数字技术持续向各领域渗透,全社会对算力的需求十分迫切。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促进绿色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从企业层面来看,对于提供算力的企业,有助于加快实现云网协同,提升算力服务的品质,降低网络、电力等成本。同时,企业在规划算力资源方面更有针对性,避免重复建设,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对于使用算力的企业,有助于享受更为便捷、易用的算力服务。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能进一步降低“上云用数”成本,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
为更好发挥规模化、集约化优势,“东数西算”工程在全国布局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8个算力枢纽节点。不同的算力枢纽节点定位不同,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这4个节点,定位于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4个节点考虑到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定位于进一步统筹好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实现大规模算力部署与土地、用能、水、电等资源的协调可持续,优化数据中心供给结构,拓展算力增长空间。
“东数西算”不仅能带动东西部经济发展,在促进算力供给体系升级、支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发挥空间,或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尤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为什么要进行“东数西算”?
目前,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2020)》,2019年全国在用机架规模314.5万架,北上广深合计共有80.2万架,占比达到25.5%,平均上架率接近7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加速,算力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全社会对算力的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有机构预测这一增长速度将维持在每年20%以上。面对旺盛的算力需求,东部地区高昂的土地价格、能源成本,让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变得举步维艰。
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广袤的土地为建设大型数据中心提供了便利,这是东部地区无法企及的优势。同时,西部地区的传统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供应充沛,而电力正是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基础之一。从全国一体化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的角度考虑,西部地区发展大型数据中心潜力巨大,“东数西算”是我国算力布局的最优解。
从能源角度考虑,“东数西算”满足了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率的要求,对推进数据中心绿色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东数西算”要求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控制在1.2以下,而CDCC数据显示,目前各区域PUE水平均高于“东数西算”要求。解决冷却系统的能耗问题是数据中心运营面临的一大挑战,实施“东数西算”,内蒙古、甘肃等北部省份气候适宜、气温较低,可减少数据中心冷却耗电,而西南地区丰富的水资源则为大规模配备水冷系统提供了便利,这些因素是西部地区发展数据中心的先天优势。同时,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风力、水力、光伏等新能源资源,能提升数据中心的能源使用效率,就近消纳绿色能源,可促进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挥积极作用。
从推进算力集约化布局考虑,“东数西算”是提升我国整体算力水平的战略考量。“东数西算”计划建设10个数据中心集群,发挥区位优势,支持发展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东数西算”工程要求各数据中心起步期的建设目标为数据中心平均上架率不低于65%,而CDCC的统计显示,2021年,全国数据中心的平均机柜上架率仅有50%,各区域中仅有华北、华东、华南等需求较为旺盛的区域上架率已达到“东数西算”要求。算力资源的分散降低了能源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分散布局严重制约了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因此,实施“东数西算”将加速我国算力资源的进一步集中,便于统筹规划算力调度,提升算力服务的品质和效率。
此外,数据中心向西布局还将带动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投资,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首先,数据中心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强,相关企业均可从中受益,给计算机、通信、光电器件、基础软件等行业带来发展机遇。同时,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建设势必带动当地土木工程、物流运输、服务等行业迅速发展,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岗位。此外,数据中心建成后可以有力带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政务、民生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
“东数西算”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通俗而言,“东数西算”的直接目的是整合优化全国算力资源,推动东西部地区算力需求与土地、能源等资源的互补与匹配。该战略将极大增强所涉及产业链的发展动力,产业链条长、覆盖门类广、带动效应大,总体来看,将产生以下几方面影响。
第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今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第22年,就经济而言,东强西弱的经济发展差异依然清晰可见。西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是机遇和潜力,在经济新常态下,西部更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回旋空间。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电价低廉,“东数西算”将充分开发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同时将带动相关产业有效转移,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延展东部发展空间,推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形成。
第二,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有力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目前,“东数西算”工程激发了西部多地的投资热情。这一工程被认为是继“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之后的又一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对资本市场影响深远。随着工程建设的逐步推进,势必为众多相关企业提供强大发展动力,也将为资本市场创造长期投资机会和丰富的投资项目。短期内“东数西算”的需求核心是以通用算力为主,从长远来看,还包括协同算力、多元算力的模式,而这个模式会给国内很多涉足异构计算、加速计算的企业带来新的机会。有机构预测,“东数西算”工程未来5年或将带动每年千亿元的投资。
宏观来看,“东数西算”工程是我国又一重大跨区域资源配置工程,是数字时代全面扛起数字中国脊梁的世纪性重大战略工程。该工程的全面启动,标志着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首先,计算力与数字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东数西算”将为数字经济提供直接动力。《2020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3‰和1.8‰。据统计,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企业规模已达500万家,成为全球数据资源大国。算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增加了对算力的需求,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数字中国正在迈向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时代,须扩大算力设施规模,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为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强大算力支撑。
其次,“东数西算”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众所周知,数据中心是电能消耗大户。数据中心的配套可再生能源电站和储能电站的建设,必然会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持续推进,8个国家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加快建设,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将大幅增加,西部省份的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本地消纳规模将大幅提升,有助于提高绿色能源在数据中心的使用比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最后,“东数西算”将为深化数字治理改革创造新的契机。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经济基础的变化将推动中国新一轮社会治理结构的调整。随着“东数西算”等算力的进一步均衡,未来东西部地区在数字治理能力方面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全国各地的数字化发展进程差异也会减小,最终实现全国性的共同进步、共同富裕。
有哪些“数”,要怎么“算”?
当前,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据相关部门测算,随着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持续渗透,全社会对算力需求仍十分迫切,预计每年仍将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并不是所有数据都需要转移到西部计算。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程絮森表示,“东数西算”一定是建立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之上,再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对于那些时效性要求较高的业务,比如说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移动医疗、远程会议和视频通话、人工智能推理等,就不太适合优先布局于西部。
因为如果布局在西部,受网络传输距离较长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延迟卡顿。显然,这就无法满足上述业务需求。所以像这类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业务的数据中心,还是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枢纽布局。
对于后台业务、数据加工与清洗、离线分析业务、存储备份等对网络要求相对不太高的业务或者对于时效性要求不是那么高的业务,可以加快推动数据中心向西部大规模布局,率先向西部转移,由西部数据中心承接。
数据中心往往都是高耗能项目。一些东部地区应用需求很大,但能耗指标紧张、电力成本高,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的难度和局限性大;而一些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但存在网络带宽小、跨省数据传输费用高等瓶颈,无法有效承接东部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国家算力网络的顶层设计,尽快转变以网络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围绕数据中心重构网络格局。
为此,我国布局了8大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在可再生资源丰富和气候、地质等条件适宜的区域,建设数据中心集群,实现数据中心绿色、集约、高效发展。通过国家枢纽节点的建设,进一步统筹规划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引导大规模数据中心适度集聚,形成数据中心集群。
在集群内部,调整优化网络结构,加强水、电、能耗指标等方面的配套保障。在集群和集群之间,建立高速数据中心直联网络,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支撑大规模算力调度,构建形成以数据流为导向的新型算力网络格局。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东数西算”是一帆风顺的,它同样面临着多项挑战。
“发展算力网络还需要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前云和网保持相对独立,给云网资源融合带来挑战;二是算力资源与算力业务需要兼顾性能与成本;三是多云之间存在差异性,跨云一体化资源调度和管控困难;四是算力资源和算力感知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技术标准体系支撑;五是算力交易和算力服务模式还需要实际验证;六是算力网络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产业战略发展方向,需要广泛的产业协作。”诺基亚贝尔执行副总裁常疆介绍。
如何应对挑战,赛迪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总经理边大成认为,算力平台的发展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根据数据传输规模,建设地域之间的高速网络通道。二是整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多方算力资源,根据客户使用需求,制定相应的技术、软件、运维等综合服务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三是完善海量数据的识别、防护、脱敏等技术,进一步根据区域、权属等细化数据的访问和使用权限,同时,做好网络安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