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数字经济如何“重塑”上海?
发布时间:2022-03-11 14:42:02

(数都上海)数字经济如何“重塑”上海?

中新财经3月10日电 题:数字经济如何“重塑”上海?

数字化正在“重塑”上海。

在被誉为“东方大港”的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空无一人,集装箱年吞吐量却高达570万标准箱;被称为“电老虎”的高耗能地铁,摇身一变转型“发电厂”,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交通”;原本“靠天吃饭”的农田,被“智慧赋能”后,亩产增长30%,节水节肥35%;越来越多的老人使用“一键通”享受到便捷的购物、医疗、打车等服务……

“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这是2021年初,上海对推进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提纲挈领的“定调”,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多年沉淀积累上,此番转型就像强劲脉动的城市神经,使数字动能迅速生长、深入融合于上海全域,推动城市完成数字化时代的“蜕变升级”。

整体发力培育产业新生态

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上海一网统管城市数字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指出,数字化转型,难点更在于制度层面的“转型”,这需要推动城市各领域全方面的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和生态构建,使数字城市“形神兼备”。

“全面性”与“革命性”正是上海此番数字化转型的最大特征。这一是表现为,跨部门、跨领域的通力合作成为常态,产业新生态因此不断生长完善;二是上海实现了自上而下的机制创新与自下而上的理念革新的结合,数字化转型不仅是“顶层设计”,更是深入到街头巷尾,针对每一个场景升级进行的“微雕术”,蓬勃的场景激活了产业创新动力,大量的新研发、新合作层出不穷,产业链的生命周期被不断延长、赋活。

如拼多多、盒马等零售电商企业进军农业科技,用数字化重塑了从产业源头到百姓餐桌的全产业链,不仅赋予农业新面貌,同时给予市场更多更优的消费体验。

华为将ICT技术与光伏相融合,使龙阳路地铁站车库屋顶的光伏板年均发电量可供8节编组的一辆2号线列车跑20万公里,相当于“绿色行驶”1560多个来回。

50余家互联网医院,预约精准控制在30分钟内的各级医疗机构门诊,100个智能“一键叫车”屏,659家数字酒店,接入100万个公共停车位的智慧停车,26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全国120多万家企业、820万台设备……越来越多的场景和数据正在勾勒出上海数字之都的清晰轮廓。

科技引领捕获发展新机遇

数字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看来,上海作为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地,承担着科创攻坚重任的同时,可释放出更多的创新红利。

无论是发力20余年的智慧城市建设,铺就了完善的信息高速公路网,还是打造对标国际一流的科创中心,深扎原始创新夯实科技底座,都成为上海在数字化转型中敢领潮头、率先布局的“硬核内功”。

一方面,上海建设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北斗导航、机器人等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制定行业标准,诞生原创成果。截至2021年底,推动超1000家规上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带动15万多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平均降本8.4%、提质1.95%,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梯队。

另一方面,截至2022年1月底,上海累计建设5G室外基站5.4万个,5G室内小站16万个,在此基础上,涵盖智能制造、城市治理、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的700余项5G创新应用正在让数字化更加具象可感。

科技创新先行也使上海成为新一代创业创新者眼中的“福地”。“上海对前沿科技的敏感性和预见性,是吸引企业创新的一个先决条件,”中立云计算服务企业优刻得创始人季昕华说,“上海新生代创业者的鲜明特质则是关注重点硬核科技创新领域,这类创业需要的成长周期更长,但解决的是更为核心源头的问题,会成为国家发展的底层硬实力。”

政策护航泛活数据新要素

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原油”,而如何使数据安全、有效又大量地流动起来,则是数字化转型中必须突破的“全球难题”。

上海在此方面始终走在前列。早在十年前,上海就开始率先探索公共数据资源开放问题。2021年,上海积极探索通过立法保障数据安全,出台了《上海市数据条例》,并积极探索公共数据开放和授权运营的创新机制。同年,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

“这意味着,上海不仅为数据安全在底层划清了红线,也从公共数据开放与社会数据交易两个方向着手,让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流动起来。”郑磊解释说。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已经放大海量数据的规模效应,加快推动数据要素化、市场化、产业化设定为下一步努力的“新赛道”,以数据产品服务、数据分析应用、数据交易流通为内容,到2024年,要初步建成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数据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15%左右,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

而作为全球经济枢纽,上海亦承担着探索数流全球化的重任。上海市经信委表示,将以临港新片区“国际数据港”为先导,探索建立国际数据服务创新试验区,持续深化增值电信业务试点对外开放,推动数据出境“一事一议”向“一业一指引”转变,汇聚100+数据智能国际头部企业。

跳变融合再蓄经济新势能

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3098.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拼多多、B站、米哈游、大众点评等新生代互联网经济企业增长均超过50%,21家企业入围“中国互联网百强”,位列全国第二。目前,上海企业已占据全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60%、网络文学市场的90%、网络游戏市场的30%、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70%,数字经济时代的“上海能量”初现。

与此同时,多重新技术的叠加、倍增效应,以及全球科技与产业革命诸要素的不断重构,也使数字经济的发展逻辑不断演变。有专家指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生态从单一线性、相对封闭正在向多元融合开放进行跳变,既是产业发展新空间,也是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谁能占据经济数字化新赛道,谁就能更好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上海显然已做好准备。就在元宇宙概念方兴未艾之时,上海成为首个提出“引导企业加紧研究未来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相交互的重要平台,适时布局切入”的城市,并率先将元宇宙列入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新的势能正在秉力蓄积,上海数字之都正在引领新风向。身处其中的企业感受最为深刻。区块链技术咨询企业上海泰砥科技合伙人王婧表示,近年来明显感到,上海整个城市都处在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推动力与紧迫感日益强烈,“数字创新会给科技和产业带来难以想象的变革,这就需要身在其中的每个企业都更加敏锐地洞察时代发展的趋势,在‘大浪淘沙’中寻觅数字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樊中华 高志苗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