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是“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阿里巴巴发布《全球中小微企业在疫情后时代的挑战、应对与转型》(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疫情冲击之下,全球中小微企业受到供需两方面影响,跨境电商异军突起催生一批“微型跨国企业”。
中小微企业面临需求不足,更渴望新商机
《报告》由阿里巴巴国际站和阿里研究院联合发起,由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与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甘犁及其学术团队主要负责编写。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巴巴国际站总裁张阔表示,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球90%的企业数量、50~60%的GDP和超过70%的就业岗位,这份《报告》的价值在于增进各界对中小微企业处境的了解,为它们争取更广泛的实际支持。调查数据表明,疫情冲击之下,全球2/3受访中小微企业销售收入下跌超过40%,25%规模10人以下、11%规模250人以下的受访企业倒闭。
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包括供需两方面。在供给方面,因限制人员流动等措施,企业劳动力供应减少,产能利用率下降;供应链被打断,导致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拉高生产成本。在需求方面,企业营业收入下降,出现流动性短缺;企业倒闭和被裁员的工人收入受损,减少消费支出,进一步导致企业订单下降。
进入疫情中长期阶段,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需求不足。疫情暴发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均采取强力救市措施,生产端的原材料、物流、劳动力、资金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受制于中长期内投资下降、消费萎靡等因素,需求不足成为中小微企业复苏的主要障碍。阿里巴巴国际站对海外中小微贸易企业的调查显示,0-10人雇员规模的小型企业对于新商业机会的渴求最为强烈(14%),规模越大的企业对商业机会的需求越小,250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企业需求仅有小型企业的一半(7%)。
跨境电商催生一批“微型跨国企业”
研究表明,电商渗透度最高的地区相比于最低的地区,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几率高出7%。疫情期间,电商渗透度低的地区衰退更为严重。
疫情发生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电商流量均有大幅增长,尤其是新兴国家,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巴西的涨幅分别高达320%、240%和230%,墨西哥和印度的涨幅也在100%左右。电商的快速发展催生和加速了一批新兴贸易业态,跨境电商(特别是B2C模式)成为疫情下跑出的一匹黑马。WTO预测,全球B2C跨境电商贸易总额将从2019年的7800亿美元上升到2026年的4.8万亿美元,复合增长率高达27%。
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国际分工的门槛被不断降低,全球贸易出现碎片化和高频次的特点。相比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能够更灵活地把握市场需求,更有动力在垂直细分领域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可以广泛参与全球贸易,成为“微型跨国企业”,为全球买家提供多样化的本地制造和轻定制服务。亚洲大部分跨境电商企业属于“微型跨国企业”,他们的员工不足100人,善用数字平台,平均运营3.56个海外站点,预测未来3年将进入强增长周期。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B2C跨境电商交易市场,目前占据全球28%的交易额。在全球十大B2C跨境电商平台中,阿里巴巴等三家中国平台分别占据第一、第三和第七的位置。从阿里巴巴国际站发布的中小企业外贸(出口)景气指数看,疫情期间中国中小企业外贸出口整体处于景气区间,出口呈现量价齐升特点:1万家样本企业整体交易额同比提升73.4%,订单量提升33.5%,产品附加值也有所提高,平均笔单价同比提高28.8%
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仍然落后
整体而言,数字化已经成为中小微企业维持运营、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举措。远程工作、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数字化帮助中小微企业将经营活动转移到线上,在主要经济体,企业尝试电商和数字化的比例高达70%。对韩国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研究发现,使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人等数字技术的企业,效率比未采用的企业平均高出26%以上。对亚太地区160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越南中小企业的预期最为乐观,其中47%的受访企业认为数字化是疫情后增长的关键。
但是,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仍然落后,规模越小的企业对各项数字技术的采用率越低;越复杂的数字技术中小微企业越难掌握和实施,这源于一系列障碍,例如信息匮乏、资本不足、意识不足等,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大型数字平台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表示:“中小微企业为创造就业机会、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包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阿里巴巴商业生态所服务的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微企业,是与我们休戚与共的伙伴,我们将积极作为,不断提升数字技术能力,帮助全球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