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城市内部系统之间高效协作,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智慧城市并非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意味着城市变得更“聪明”,既可以细致周密地为经济社会保驾护航,也能润物无声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自2009年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历经了探索实践、规范调整、战略攻坚和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呈现出分级建设、多点开花、提质增效的发展趋势,逐步实现了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发展过程转换。经过十余年探索,智慧城市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病”、改善民生福祉,还能显著推进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催生了不同行业领域的智慧治理新形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如福建厦门“数字治污”、浙江湖州“数字治堵”、新疆克拉玛依的“数字油田”、广东顺德“数字政府”、上海杨浦“数字治疫”等。
智慧城市建设一直在路上,科技的“好钢”要持续用在不断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刀刃”上。然而,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入“深水区”,一些难点堵点问题日益凸显,顶层设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普遍存在,数据“聚而不通、通而不用”的情况比比皆是。对“技术为人所用”价值理念的重视不足,使智慧城市在面对突发的动态场景时容易显得“不知所措”,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老百姓的数字生活质量。
新时代,如何让智慧城市更加美好?智慧城市建设既要体现“智慧大脑”的“智商”,也要彰显“中枢神经”的“情商”;既要有覆盖城市全域的广度,也要有下沉基层末梢的深度,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强化智慧融合,提高人民群众的“数字获得感”。着力连接“数据孤岛”,推倒“数据烟囱”,打通数据共享和数据融合的“经脉”,保障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公平享有“数字红利”,逐步破解城乡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协调、不均衡问题。应重点以技术改善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帮助特殊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消除“数字贫困”,继续利用城市“智慧”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让所有人共享智慧城市建设红利,“一个都不能少”。
强化智慧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数字幸福感”。切实转变智慧城市建设中还部分存在的“技术中心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不断丰富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解决问题“管用”、基层“爱用”、百姓“受用”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目标。不断提质升级远程办公、线上娱乐等民生服务,给人民群众带来更便捷、更舒适、更幸福的智能服务。
强化智慧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数字安全感”。依托“新基建”夯实“城市数字底座”,在保护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把智慧触角延伸到更多的应用场景,构建起集感应市民诉求、诊断城市漏洞、防范安全风险为一体的感知体系,解决智慧服务“痛点”,突破智慧保护“难点”,覆盖智慧安全“盲点”,推动智慧城市在公民隐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监管、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汪超,系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