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9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十三次党代会、市两会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扎实有序推进稳产保供、产业提质、协作帮扶等重点工作,农业农村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4亿元,增长1.8%(按可比价计算),较第一季度回升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约6.3%。
一、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党政同责,抓好“米袋子”。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关于“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都要保产量、保面积”要求,始终保持“稳”字当头,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任务逐级分解,春耕生产环环紧扣,农资供应保障充足,粮补政策持续加力。2022年,全市粮食计划种植139.23万亩,比上年增加2.15万亩,超省定任务1.43万亩。截至6月底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7.71万亩,任务完成率78.16%,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6.99万亩,增43.9%;早稻播种面积4.94万亩,增47.9%;其他旱杂粮播种面积17.89万亩,同比持平。油菜种植面积36.3万亩,产量1.23亿斤,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单季稻完成栽插57.89万亩,小麦和油菜完成收获。
一是落实落细各项举措。1.健全责任体系。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健全分级负责的粮食安全责任体系,市委书记、市长分别与各区、县(市)党政一把手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督促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确保粮食安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中有升。2.夯实生产基础。为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石,深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2021年,我市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5.9万元/人、每千个农业从业人员拥有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达到2.4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9.2%、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3%。并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4.62万亩、同步建成高效节水灌溉3.03万亩,新立项实施高标准农田10.97万亩。3.加强督查考核。将粮食生产保供工作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建立粮食生产保供监测评价体系,及时掌握各地粮食生产进展情况,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定期督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对落实或整改不到位的进行严肃问责。
二是着力破解用地难题。1.加强耕地建设和保护。坚决落实好耕地保护责任,对违法用地行为做到“零容忍”,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圈占闲置浪费耕地等行为严查严管。持续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切实做好管护和质量提升工作,确保耕地面积不减、耕地质量稳定、耕地生态改善。2.推进专项整治行动。积极稳妥推进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行动,截至2022年6月全市已累计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26.15万亩、进度达73.5%;持续推进耕地抛荒治理,逐一建立问题台账,逐户逐丘“动态清零”,达到耕种条件的在年内实现复种;积极构建耕地抛荒“发现、制止、查处”机制,防止耕地抛荒问题反弹。3.推进林耕空间置换。妥善解决土地整治与林权证重叠问题,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完善市域造林绿化和土地整治空间,重点解决好国土二调、三调均为非林农用地,且地势平缓,与林权证、林业一张图重叠冲突的问题,调整处理到位后的地块,可根据情况开展土地整治,用于补充耕地。
三是不断加大资金支持。1.增加补贴资金。为解决农资价格、人工成本上涨带来的种粮成本增加问题,今年杭州市本级财政安排种粮直补资金3600万元,比去年增36.7%;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规模种植稻麦补贴增加50元/亩,有力地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扩大补贴范围。在原有稻麦规模种植补贴基础上,扩大补贴范围,市里今年首次对种植大豆、玉米、马铃薯等旱杂粮5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大户给予120元/亩的财政补贴。3.拓展政策性农险。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在省共保体基础上,开展水稻保额补充保险,增加保额200-400元/亩,并实施市级政策性特色农业主体综合保险-粮食作物补充保险,包括成本损失和收益补偿责任保险,合计水稻保额达到1400-1800元/亩。
四是确保完成储备目标。1.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作为杭州历史上投资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粮食仓储项目,仁和粮库将于明年交付并投入使用。同时,指导督促桐庐县中心粮库扩建工程建设,加快富阳区第二中心粮库二期、钱塘区粮食储备中心仓库等“十四五”新库建设规划项目落地。2.积极提升储粮技术改造。根据粮食收储企业各自的特点,因地制宜,大力开展以绿色储粮新技术的应用。积极运用低温准低温、富氮等储粮新技术,实施储粮“零污染”,保持新鲜度,全市绿色储粮已达57.2万吨,做到节粮减损。3.切实做好扩大粮食储备工作。按照省下达的任务要求,我市粮食储备规模由2020年的72.66万吨提高到2021年的76.95万吨;成品粮储备由2.816万吨提高到5.87万吨(省里要求5.77万吨)。到2022年底前,我市粮食储备规模将提高到81.22万吨,其中市本级将由目前的39.18万吨提高到41万吨。
(二)稳定供应,丰富“菜篮子”。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下“菜篮子”保供工作,在国务院“菜篮子”考核中连续两轮优秀,被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2022年,计划新建提升蔬菜基地2835亩、叶菜应急生产4500亩,确保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40万吨以上。能繁母猪稳定在8.8万头以上、规模保留场稳定在230家以上,生猪出栏达到125万头。确保水产品产量12万吨以上。截至6月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76.1 万亩,同比增2.0%;生猪存栏95.87万头,同比增长46.42%,能繁母猪存栏9.91万头,同比增长41.59%;水产品总产量5.7859万吨,同比下降22.05%。
一是提升“菜篮子”生产供给能力。1.培育规模化种养生产主体。巩固提升已建成“菜篮子”基地,新建一批规模生产基地,加大设施装备投入,增强基地防灾抗灾能力,广泛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绿色循环模式,提高基地生产水平。2022年重新认定市级“菜篮子”基地420家,其中蔬菜基地(含食用菌)134家、畜禽基地178家、水产基地108家。2.推进规模生猪养殖场改造提升。深入开展美丽牧场示范创建,持续推动养殖场提升改造,促进生猪养殖生物安全和生态环保提档升级,健全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制度,提升全市规模保留场能级和质量。打造生猪粪污治理升级版,确保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达到92%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92%(其中生猪100%)、规模场节水设施率100%。3.提高渔业生产综合效益。继续以水产品稳产保供为目标,探索养殖面积大幅缩减形势下渔业发展新举措,坚持宜渔则渔,拓展养殖空间,发展新型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万亩以上,实施设施化、工厂化等现代水产养殖模式,新建菜篮子水产基地面积1500亩以上,充分利用可养殖资源,实施科学养殖,提高总产。
二是保障“菜篮子”产品产销畅通。1.融合线上线下。强化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在“菜篮子”生产集中区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和冷链物流基地,促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充分利用“网上农博”等电商平台,积极培育直供直销、社群团购等业态,推动“菜篮子”产品流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2.畅通卡点堵点。针对保供中的卡点堵点突出问题,加强商务、防指、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动,搭建了防疫保供人员白名单、专用车辆通行证办理两条“快车道”(绿色通道)。累计共办理白名单12批,17290人,车辆通行证7974张,实现有人保供、物畅其流。3.规范市场建设。持续推进市场规范化建设,2022年计划完成4个农批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建设、培育和评价,完成10家“放心肉菜示范超市”、70家“示范小蔬菜门店”创建,强化数字赋能,探索从“产地准出”到“市场准入”“农批市场”到“农贸市场”的全程数字管理。
三是健全“菜篮子”应急保供体系。1.完善应急生产预案。重点完善了《疫病防控期间“菜篮子”产品应急生产预案》,提高应急调控措施的可操作性、时效性和准确性。截至6月底已落实储备农药52吨、化肥12700吨和蔬菜种子4000公斤,提前启动首批市级叶菜应急生产基地面积1897亩(全年4500亩),指导各地扩大速生叶菜面积,切实提高应急保供能力。2.完善产品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增加“菜篮子”生产监测点位,扩充信息采集队伍,定期开展生产信息分析预警,及时反映“菜篮子”产品价格水平与市场运行情况,科学指导基地生产与市场流通。3.启用应急保障机制。今年3月余杭区发生疫情后,良渚蔬菜批发市场和杭州蔬菜批发市场先后被临时管控,这是杭州保供工作历史上农批市场第一次被迫关门。我市迅速启动联保联供、价格平抑等应急机制,发挥联华、永辉等连锁超市,以及叮咚买菜、美团优选等平台以及明康汇等供应链优势,确保全市各类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品类丰富。
四是加强“菜篮子”市场执法监管。1.加大农产品抽检力度。应用数字赋能实施“智慧抽检”,确保地产农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加强对不合格产品的跟进和处置,闭环处置率达到100%。2.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规模生产主体合格证应用全覆盖,强化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有效推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落到实处。3.开展“菜篮子”价格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疫情防控背景下“菜篮子”市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未明码标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今年上半年专项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8566人次,检查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市场主体4026家次。从检查情况看,全市各地“菜篮子”供应总体情况较好,蔬菜水果粮油肉蛋等货源充足,价格水平基本平稳。
(三)三业齐抓,鼓起“钱袋子”。农民“钱袋子”增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杭州围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制订出台了《高质量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一个率先、两个倍增、三个高于、四个全覆盖目标,明确实施党建领富、产业致富、城镇聚富等“七大行动”。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92元,增长10.3%,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1.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5,连续11年缩小。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20131元,增长14%,超过农民收入增幅3.6个百分点。
一是抓实产业。1.谋划产业布局。聚焦产业发展,科学谋篇布局,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园、特色镇和产业集群,在全省率先推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6+X’实施计划”。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创建电子商务村294个,2021年全市农村电商销售额达186亿元,同比增长12.7%;全市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426万人次,实现经营总收入83.3亿元。2.强化资金支持。不断优化财政支农结构,2022年我市财政资金9亿元用于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同比增长15.8%。2021年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4%以上,力争2022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以上。及时出台关于助农纾困增产保供的5个方面15条政策,帮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农民群众解难排忧。3.保障产业用地。县乡级规划预留10%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用于规划期内不可预见或当前难以落位的乡村振兴和一二三产融合建设项目,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持续推进标准地改革,在建德等地开展试点,已建成草莓、西兰花、水稻等优势主导产业标准地1.6万亩,实施招商项目14个,总投资2.2亿元。
二是保障就业。1.积极畅通农民就业渠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供需匹配的主渠道作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就业,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通过省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应用场景对全市17.77万名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帮扶,全市公共招聘平台提供用工岗位35.18万个,职业介绍与职业指导8382人次;举办各类招聘会551场次,发布用工岗位31.42万个;办理就业登记8529人次。2.扎实开展农民就业培训。为农民提供职业指导,大力开展定向定岗培训,急需紧缺职业培训,职业转换培训,以满足农民工多元化的技能提升需求。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1256”行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2021年培训高素质农民3984人,农村实用人才8986人。3.精准实施农民就业帮扶。健全完善农民就业政策咨询、工作推介、职业指导等服务,充分发挥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的作用,及时掌握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以及企业用工需求,有效提高人岗匹配度,稳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并重点做好低收入农户就业帮扶工作,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做到干部包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精准掌握帮扶对象家庭情况、就业意愿等具体信息,遇到就业问题及时帮助就地就近就业。
三是促进创业。1.政策扶持引导返乡创业。向区县(市)创业大学生提供追加资助,毕业5年内普通高校毕业生(包括外国大学生、留学生)或在杭高校在校生,在萧山、余杭等三区三县(市)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符合条件的,市财政再按当地无偿资助额50%的标准予以资助。2021年,全市追加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204个,资助金额 735万元。各区、县(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现代农业、民宿经济等农村新型业态入手,给予相应政策支持。2.做精做优农创客品牌。连续三年举办杭州市农创客大赛,以农创客大赛为契机,点燃“人才引擎”,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农创中心、农创客之家三大聚集平台,不断优化青年人才下乡创业创新环境,累计培育农创客2578人。3.发挥领军人物示范作用。加大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打造出一支素质优良、敢于担当、战斗力强的带头人队伍,把更多的新思维、新理念带入农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展示新作为、开辟新蓝海。
(四)全力以赴,护航“亚运会”。为确保全市“亚运”期间供给安全,我市进一步提升应急工作效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严重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的应急供应保障能力,全力做到“产得出、运得走、供得上、保安全、保满意”。一是制定监管方案。市里相关部门多次与亚组委协调安全保供工作,积极参与制订运动员食材专仓设置方案。综合各方意见,制定修改亚运农产品保供监管方案,与浙江省农科院开展保障合作,制定1000批次的专项抽检计划,对保障亚运会的农产品实行批批检测。二是推荐优质基地。牵头召开亚运保供协商会,面对面精准对接农产品需求。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办法,围绕农产品品种、质量、用药等涉及农产品安全保供的主要信息,突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对全市3400家规模生产主体及大户开展大摸底。坚持好中选优,推荐了30家杭州本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供服务商选择。三是研发数字化监管平台。将数字化监管作为精准管控亚运保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组织开发应用场景,构建生产过程可视化系统,实现从投入品管理、网格化巡查、定量检测、风险预警等全链条闭环管理。并不断提升应急能力,举办安全应急预警应急演练,对亚运农产品的应急运输、加工、采购和质量安全事故处置等进行实战演练。
二、存在问题
(一)“米袋子”保供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一是耕地面积缺口较大。杭州市耕地保护责任依然延续上一轮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任务309.77万亩,按照国土三调成果,现状耕地为177.74万亩,缺口达132.03万亩。耕地后备资源较为稀缺,而省内和区域间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难度大,其中区位条件较好、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已优先开发。二是粮食自给率有待提高。近年来,杭州成为了全国最吸引人才的城市之一,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位列全国前列,截至2021年,杭州常住人口总量突破1220万人。由此,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增长空间与人口流入较快的增长的矛盾也日益显现,粮食自给率一直在15%左右,低于全省水平、全国水平。三是社会化储粮意识有待加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粮油市场作用日益弱化;交通日益发达,粮油配送渠道越来越完善,经营者处于控制成本考虑,经营库存日益减少;城市化不断推进,居民家庭存粮的习惯逐渐淡化,社会粮食储备数量有一定的下降,应对危机的能力减弱。
(二)“菜篮子”保供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一是产能稳定性仍有不足。蔬菜方面,受全球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上涨、国际供应链紧张等影响,全球化肥、农药价格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并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同时,生产基地稳定性不够,不少基地存在基础设施简陋、抗自然灾害能力弱等问题。畜禽方面,周边地区非洲猪瘟仍有散发,疫病防控形势复杂。环保压力不断增加。上半年猪价总体低位运行,亏损已成定局,尽管6月底以来猪价快速回升,养殖主体对此次猪价上涨的力度和持久度大多保持谨慎,综合各方面原因不愿全力生产,产能未能完全释放。二是保供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提升。虽然己建立了应急预案,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些因疫情造成的突发情况,与防控办等部门的协同联动还需要加强,靠前预判、提早部署的能力急需提升;实时监测分析市场数据,根据反馈情况调整供给的效率还有所不足;在群众出现焦虑情绪时,及时做好疏导、解释,稳定市场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空间缩减。自2020年开始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全市粮油生产呈恢复性增长,但“非粮”作物和池塘养殖持续缩减,全市高产池塘养殖面积预计下降4.07万亩、降幅28.6%。
(三)“钱袋子”增收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宽。一是工资性收入增长放缓,农村劳动力少、就业难。一方面农村青壮劳力等优质劳动力向城镇聚集,农村常住人口中劳动力创业、就业能力有限,增收途径较少。另一方面,我市城镇化率已达到83.6%,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城镇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相对稳定。同时,随着科技变革、产业升级、机器换人的推进,城镇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一部分年龄老化、劳动技能偏低的农民就业机会相对越来越少。二是经营性收入易受外界影响,农村产业需要加快提振。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半年度休闲农业总产值21亿元,同比下降34%;休闲农业观光总人次829万人次,同比下降33%。据调查,农家乐(乡村民宿)一季度的入住率普遍在10-20%之间,目前恢复到40%-50%左右。此外,受成本增加、非粮化整治带来的面积减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产业增收效益下降,部分经济作物和渔业产值上半年均出现下滑。茶叶、草莓、竹笋等带动增收明显的农产品价格也有所下滑。三是财产性收入占比低,承包地、宅基地权能有待进一步激活。从农民收入结构来看,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不足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也是“扩中提低”最大的潜力,而提高财产性收入需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更好地激活、释放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权能。
三、下一步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抓好粮食、蔬菜、生猪、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全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一)守牢“米袋子”安全底线。一是严格耕地保护抓“硬件”。高标准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完善市、县(市)、乡镇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规划中划足划实耕地保护红线;着力补齐耕地缺口,按照国家下达的耕地功能恢复任务,科学制定耕地恢复计划;持续推进“两非”整治,确保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目标任务;积极推行田长制,市、县、乡、村四级田长责任到人,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防止“占优补差”。二是提升科技水平抓“软件”。坚继续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坚持科技强农,加强作物优种选育工作,做好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推动粮食生产实现高质高效高产;坚持机械强农,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同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让粮食生产在“软件”上得到不断“更新”。三是优化政策支持抓增产。及时落实各级种粮补贴政策,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努力增加全市水稻面积,鼓励支持恢复“双季稻”模式,计划今年种植双季稻2.11万亩,比上年增加4300亩。因地制宜挖掘旱粮潜力,确保完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7.8万亩的目标任务。四是提高危机意识抓储备。严格落实有关规定,地方储备粮油足额到位,并定期组织库存核查。统筹仓储建设,高质量推进规划项目落地,在建项目完工。积极开展“社会储粮”宣传,号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广大市民和粮食企业做“社会储粮”参与者,争取保持15天以上消费量库存。五是强化工作考核抓落实。紧抓“三区三线”划定窗口期,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衔接,保障粮食生产功能区调整优化和高标准农田补建的空间。强化粮油生产保供监测评价,对工作落实情况实施跟踪督导,确保高质量完成粮油生产任务。
(二)确保“菜篮子”有效供给。一是做到稳产提效供得出。在蔬菜方面:持续推动蔬菜基地建设,指导蔬菜种植结构调优、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的落实,推广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加强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保障蔬菜质量安全,提高产品品质。在畜禽方面:以生猪稳产稳供稳价为重点,按照中央、省对稳定生猪生产相关要求,持续实施生猪产能调控。开展养殖场标准化创建、数字化改造,推动畜牧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健康养殖。积极开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试点,稳定生猪生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和养殖场主体责任。在渔业方面:应对“两非”整治整治后养殖面积大幅缩减的现状,开展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坚持宜渔则渔拓展养殖空间,发展新型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万亩以上。同时,明确将以种为主的种养综合类纳入种植类,参照种植类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发展陆基设施化养殖。在萧山、余杭等地建设鱼类、虾蟹类、龟鳖类高效养殖示范基地,实施设施化(工厂化、数字化)等现代水产养殖模式。二是做到流通顺畅送得快。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切实降低运输成本,全力确保“菜篮子”产品快速、有序流通。逐步建立农产品销售管理数字平台,及时分析信息趋势,通过销售端的数据变化指导生产端的产能调整。加强应急运输能力,如遇疫情突发管控,及时协调,采用“人货分离”货车接驳机制,发放“重要物资运输通行证”等做法,确保重要农产品进得来、卖得出。三是做到监管有力卖得好。继续加大农产品抽检力度,加强对不合格产品100%的跟进、处置。定期开展“菜篮子”价格执法专项行动,确保市场价格合理稳定。加强对进口生鲜产品以及疫情中高风险区来杭产品进行物品全流程管控和追溯制度,严格做好闭环管理,切实守护好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三)实现“钱袋子”增收创收。一是培育富民产业。按照全市规划“一张图”、布局“一盘棋”,沿“三江两岸”黄金线,培育建设12条未来乡村共富引领带,聚焦强村富民,挖掘用活自然山水、农业田园、乡土文化、乡愁乡韵、资产资源和产业优势,促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因地制宜围绕茶叶、草莓、山核桃、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计划在全市打造20条全产业链,促进集体增收,带动农民致富,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二是促进农民就业。深化“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百社百企结百村”帮促作用,对接37个帮扶集团筹集落实帮扶资金1.5亿元以上,全面打造100个新型帮共体,协商确定帮扶项目,盘活当地劳动力,支持和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收入增长,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高于农民收入增速;开展种植技术、产品销售、品牌打造等技术培训,有效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切实提高农民就业率。三是推动集成改革。打好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组合拳,以市场化为导向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总结推广临安强村公司、余杭和临平乡村职业经理人等创新经验。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利用“两非”整治后的土地空间,在存量用地和抛荒地上探索建设农业“标准地”。以宅基地改革为撬动推进城乡风貌提升和未来乡村建设,制定出台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项目实施方案,力争全年盘活农村闲置农房2500幢以上,到2025年累计完成30000幢,有效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