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民族共同富裕建设情况的报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10-29 16:24:35 Sat   

关于促进民族共同富裕建设情况的报告

(2022 年 10 月 31 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常委会会议安排,我代表市政府报告关于促进民族共同富裕建设情况。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 浙江的光荣使命,促进少数民族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我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 重要政治任务,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 线,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民族共同富裕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基本情况

杭州市有 1 个畲族乡,19 个少数民族村。少数民族村总人口 19692 人,民族村中少数民族人口 5942 人,占 30.2,

其中以畲族为主,有 5914 人,占民族村中少数民族人口的

99.5 。截至 2021 年底,19 个少数民族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

109.81 万元,经营性收入 46.47 万元。其中 18 个村已完成“5030”目标。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19 个民族村已全部迈入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行列,在全省民族共同富裕建设中保持领先,莪山乡被授予“中国畲族第一乡”称号,中国(浙江) 民族服饰设计展演也永久落户莪山乡。我市共有 3 家单位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 家单位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3 家单位获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培育单位。2021 年“转塘·石榴籽家园”获全国民族团结创建重点扶持项目。

二、主要工作和成效

1.强化顶层设计。围绕“十四五”期间在浙江省打造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中走在前、作表率的奋斗目标,以《杭

州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为统 领,在制定《杭州市未来乡村建设指南》和《杭州市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时,积极将民族乡(村)纳入全市乡村振兴计划中统盘考虑。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制订以“稻香沈冠”“酒香龙峰”“果香塘联”“花香尧山”“粽意中门”为主题的一村一方案, 从发展定位、村庄布局、产业引育、文化提升、品牌打造等方面为特色村发展指明方向。结合民族乡(村)工作实际, 编制发布《杭州市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指标体系》,提出涵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五个方面 68 个量化指标,为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提供指

导。今年 7 月,桐庐县编制发布全国首个《民族乡村共同富裕指标体系》,使建设民族乡村共同富裕有标可依,也为国内其他民族乡村建设共同富裕提供了标准化参考。

2.保障资金支持。以“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为载体,积极对民族乡(村)给予政策资金支持。自 2011年以来,优先安排全市 19 个少数民族村为全市美丽乡村精品村、中心村、历史文化村落创建项目。截至 2021 年底,19 个村已享受市级精品村(市级 500 万元/个,区县等额补助)、中心村(市级 1000 万元/个,区县等额补助)、历史文化村落(市级 500 万元/个,区县等额补助)等相关补助政策。2019 年起,连续三年向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每年拨付整乡镇推进山区产业发展项目扶持资金 500 万元。引导山海协作、支持山区县市发展等帮扶协作政策更多惠及民族乡村, 积极将民族村纳入“联乡结村”和“百社百企结百村”等帮促主体中。近 5 年来,共开展实施帮扶项目 34 个,到位帮扶资金 2313 万元,撬动、整合各类资金 2.23 亿元。

3.搭建数智平台。印发《杭州市关于“石榴籽家园”品牌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建设“共富石榴红”民族乡村共同富裕数智应用平台,创建共建共享、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模式。以 19 个民族村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民族乡(村)共同富裕为切口,将“共富石榴红”应用场景打造成集民族文化、产业致富、就业服务、 公益帮扶等功能为一体的数智应用,助推民族乡村“共富示范”,该项工作受到国家民委领导高度肯定。

4.盘活乡村产业。始终立足于各少数民族村的产业特点、资源禀赋,激活传统产业活力,培育民宿、农家乐等农 村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莪山成为全国综合 实力最强的畲族乡镇,19 个民族村农民人均收入位列全省第

一,并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一是围绕提质增效,做精传统产业。加快整乡整村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做精粮油、鲜果、高山蔬菜等主导产业,逐渐形成“百亩樱桃基地、千亩稻田基地、万亩高节竹基地”的农业产业格局。积极通过帮扶项目延伸产业链,重点推进了唐联村共享农场、沈冠村农产品加工中心,中门村茭白养殖基地等项目,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高速增长。二是围绕资源禀赋,做强文旅融合。建成畲族馆、山哈风情大道、红曲酒馆、畲乡文创中心等民族特色地标 10 处,其中畲族馆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一批乡村博物馆。加快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建设,推进畲族元素与服饰、香 囊、彩带、围巾等产品深度融合,将“民族”与“创意”对接,每年文创产品销售额达 500 万元。三是围绕民族特色,做优乡(村)域品牌。擦亮“莪山畲味”品牌,完成红曲酒、黄金粽、黑鸡蛋的标准化厂房建设和生产许可认证,建立区域品牌标准体系,与电商平台组织产品上行,做优“农产品+电商”文章。依托生态+乡村+民宿优势,形成建德双泉村、 淳安富泽村等一批民宿示范村。

5.坚持民生共享。以民族乡(村)民生需求为工作导向,聚力办好普惠式的民生事、个性化的暖心事和群众身边的贴心事。大力推动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完成潘戴线等示范线路的改造提升,莪山乡开通首条乡域旅游环线公交环线,解决了莪山百姓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也提升了全域旅游 服务质量;各民族村相继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提标改造,实现 户户污水零直排,有效提升了乡村面貌和水生态环境;加快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农村饮用水一体化直供,部分民族村已开通管道天然气,大大便利了村民生活;全力保障疫情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今年已累计为 382 名少数民族低保对象、226 名少数民族低边对象、9 名少数民族特困人员发放保障金 357 万,为 2 名少数民族孤儿、10 名少数民族困境儿童发放各类生活补贴,开展 258 人次少数民族流浪人员的医疗、寻亲、返乡等救助工作。

6.促进“三交”互嵌。持续开展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 划”,按照中央部署,承担双向组织边疆地区各族青少年开展夏(冬)令营等体验式交流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在杭师大附中、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市旅游职业学校等 3 所学校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在读学生 1100 余人,维吾尔族学生数占新疆班学生总数的 80以上,为建疆稳疆培养输送优秀人才。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引导企业、社区挖掘就业岗位,促进少数民族就业,鼓励企业到边疆民族地区投资兴业。在富阳区建设我省首家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基地,为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充分利用我市旅游资源丰富优势,吸引各族群众来杭旅游观光,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促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鼓励内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参观团来杭交流,支持有能力的我市旅游企业赴民族地区开展旅游帮扶活动。

7.注重文化传承。突出“畲”字招牌,连续举办四届“杭州·莪山·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打造展示畲乡风情和民俗的大戏。成立桐庐县畲族文化研究会,出版《畲乡红》系列书籍读物,制作《走进畲乡》课程。创新莪山“红色文化+ 畲族文化”融合发展模式,传承保护民间文艺、手工技艺和乡土资源。启动“三个 100”人才招募计划,形成本地畲手艺 100 人、畲技艺 100 人、畲团队 100 个的畲族人才库。推进数字文宣工作,开通“畲味莪山”抖音号、“云游畲乡”直播等,活跃粉丝数超 5 万人,有效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8.深化对口支援。高标准高质量做好阿克苏、德令哈、甘孜、广元等地区对口支援工作,打造产业协作、数字化转型、消费协作、文化交流、援派铁军等五张“金名片”,近 5 年来共派出对口支援(帮扶)党政干部 202 名、专业技术人才 2949 名,安排财政资金 75.39 亿元、动员社会帮扶资金 174.91 亿元,实施帮扶产业项目 1548 个,如钱塘区投资两千多万元,在甘孜州理塘县禾尼乡禾然尼巴村打造了高原优质牧草基地和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彻底转变了当地牦牛放牧方式。紧紧把握好“人才”这一关键环节,培养当地人才,以浙江花都美容美发中心为代表的劳动技能培训学校自成立以来,为省内及云南、贵州、四川和新疆等地培养少数民族技能人才超过 2000 余人次。

三、民族共同富裕建设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但客观上,我市推动民族共同富裕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

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自身造血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民族乡(村)推动共同富裕的重点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经济总量的“蛋糕”做大,同时注重发展成果的共享,加快缩小与全市农村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近年来我市民族乡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城市少数民族居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以莪山乡为例,近 5 年来,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19835 元增加到 38284 元,总计增长 93,远超同期全市农民可支配收入地增幅 53.0。但民族乡(村)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制造业 层次偏低,特色优势发挥不够,科技、教育、人才对产业发 展支撑力仍有不足,市场主体规模较小,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等发展短板依然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差,所以当外部出现 形势变化时,对产业经济影响较大。同时,民族乡(村)由 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市场条件、外部约束和功能定位不同,不同区域也存在发展水平的差异,如,2021 年莪山乡莪山村通过创建美丽乡村契机,在环境、产业、乡风等方面实现了较大的突破,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达到230 万元和 84 万元,而桐庐县富春江镇大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 52 万元和 31 万元,两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差距分别为 4.4 倍和 2.7 倍,差距较为悬殊。

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仍相对薄弱,实现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要继续努力。民族乡(村)的教育事业相对滞后,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整体提升,目前 19 个民族村就近仅有 2 座民族小学;医疗卫生事业也相对滞后,乡级卫生院专业人才紧缺,村卫生室医技人才困乏、执业水平偏低;各民族乡民族干部后备力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总量小、结构失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无法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空心村现象较为突出,以桐庐大庄村为例, 户籍人口 525 户,但常住人口只有 180 户,且多数是老人和儿童,其他民族村常住人口大概比例在 50左右,人才缺乏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三是各民族互嵌式社会体系建设仍有不足,“三交”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跟上。杭州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我市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较为普遍,但真正实现在思想、文化、 生活、感情高度融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各级各部门对民族事务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和宣传不全面、不系统、方式方法单一、普及程度不高、干部群众的知晓率不高,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氛围还需要进一步浓厚。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研究也还有所不足,创建工作的方法、形式、 内涵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发展,如何做优做强“石榴籽家园” 品牌,发挥其最大效能,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四是民族文化仍然存在削弱甚至消逝的风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迫在眉睫。虽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人、传唱人、研究人在政府的引导下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在年轻人群体中仍然缺乏吸引力,随着少数民族人口外流,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仍然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大部分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的民族特色、民族传统正在弱化消失,抛开文旅产业,全市 19 个民族村在衣食住行上还保留着文化符号和文化特征的已经不多,当地会讲畲语的人更是越来越少;对民族乡(村)的历史文化和文化遗址等文化生态资源的研究挖掘也还不够系统,对畲族文化艺 术、传统风俗、民歌山歌、祖先传说等无形文化遗产缺乏科学规范的整理记载,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亟需加强加快开展。

四、进一步推进民族共同富裕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承载着 56 个民族共同的“大梦想”。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接续奋斗推动共同富裕,将发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

1.聚焦产业建设,为民族乡村“强根”。一是激发传统产业新动能。推进“三块地”综合治理,通过闲置宅基地整理、老旧农房拆除等方式梳理存量用地,盘活现有资源,在莪山乡推进试点“飞地入园”扩建百亩“民族共建产业园”。

鼓励发展“共享经济”,支持村集体利用村内闲置农房等存量资源,打造农创、科创、文创“三创共享中心”。二是提升农业产业新价值。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多维度赋能传统农业“科技味”、农业产品“畲乡味”、农 业规模“集聚味”。推进“农业双强”建设,加快数智农业 应用场景落地。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加大要素保障,提高连片可利用土地流转率,确保十四五末全市所有少数民族行政村集体收入达到“8050”。三是重塑文旅融合新品牌。对标省级特色小镇,启动“民族文游小镇”创建,打造“民族文 化游”“古村寻迹游”等精品游线,莪山乡争创浙江省 AAAAA 级景区镇。成立民宿联盟,开发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培育 “夜间经济”“研学经济”,提升市场引流力,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带动畲乡群众致富。

2.聚焦公共服务,为民族乡村“健骨”。

一是优化共富服务供给。实现农村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保障率 100,提升群众城乡一体发展获得感。开展困难农户危旧房改造和老旧房屋厕所改造,为困难学生提供免费营养午餐,切实提升民族乡村群众温暖指数。开展困难家庭送“幸福清单”活动, 实施适老化改造和暖巢行动,推动民族乡(村)居家养老服务提质扩容。

二是推动教育医疗提质。发挥畲乡教育基金激励作用,深化“5G+VR”课堂建设,实施“小而优”提升工 程,力争畲乡教育教学质量跻身属地第一方阵。打造全国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基地,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全覆盖,增进青少年民族情感认同。努力实现民族村健身公园、“健康小屋”、AED 除颤仪全覆盖,让畲乡群众享有更先进优质的医疗资源。

三是实现民生保障扩面。实施强村惠民计划,健全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实现集体富裕带动群众富裕。安排一定比例的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用于直接分红或群众社会保障。组织常态化职业技能培训, 实施“百户畲家乐致富计划”,打通“两山”转换通道。针对低收入群体设置公益岗位,加强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和帮扶。

3.聚焦规划建设,为民族乡村“塑形”。 一是深化环境整治。持续深化美丽庭院、美丽河湖、美丽村庄等“五美建设”,直面农村人居环境中的难点、痛点、薄弱点,通过环境整治、拆违建等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动 农村人居环境、产业、治理各方面内外兼修,实现全方位提档升级。二是提升乡村颜值。围绕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彰显民族文化为基础,科学制规、因地制宜,对市域内 19 个民族村开展既血脉相连又各具韵味的统筹规划,实行青瓦、白墙、蓝腰带”等房屋建筑畲族元素风貌管控,根据各村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形成“稻香畲韵”“荷美畲韵”等一村一品风貌,最终实现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全覆盖。

三是打造未来场景。围绕“数智宜居”发展导向,推动 19个民族村的未来乡村建设,力争在省内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未来乡村邻里中心,制定邻里公约,建立服务换积分、积分换服务激励制度,打造文明和谐、团结互助、 安定有序的邻里生活共同体场景。

4.聚焦帮扶协作,为民族乡村“造血”。

一是精准匹配力量。根据民族村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联乡结村”、街 镇(乡)结对、村社结对,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盘活、用好 城乡资源要素,推动民族村发展。

二是精准选定项目。针对民族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功能等因素,进行分类指导,选准一批符合村情民意,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项目进行 帮扶,提高民族村自我内生动力。

三是精准打造帮共体。用好城区的优势资源、先进理念,帮助民族村挖掘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完善农产品经营体系、深化党建联建促共富,打造一批民族村新型帮共体。

5.聚焦文化建设,为民族乡村“铸魂”。

一是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建设一批“小精特”民族文化地标,探索试行“文化管家”服务机制,形成有阵地、有载体、有活动、有人员、有保障的畲乡“五有文化服务体系”,构建“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扩展延伸中国(浙江)民族服饰设计展 演内涵,力争其他全国性大赛承办落地,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红曲酒开酒节”等系列节庆活动,为畲乡群众带来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二是推动高水平文化交融。系统梳理挖掘畲乡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编撰“畲风、畲景、畲味、畲韵”系列口袋书籍,讲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杭州畲乡故事。以建设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为契机,研发“畲乡有 礼”品牌系列伴手礼,传承彩带编制、葫芦烫画、红曲酒酿 造等“畲家技艺”,留住“民族记忆”。整合畲族馆、畲药 馆、非遗街等现有民族文化资源,加大“石榴籽家园”建设力度,搭建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平台,推动畲族文化的有形化和生活化。

三是构筑高品质精神家园。不断创新文明实践品牌,推出“畲乡花友汇”“畲乡好家风” “文明微积分”等实践活动,打造“15 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继续开展百场“电影、戏剧、公益讲座”进乡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需求。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化“最美畲乡人”系列先进典型选树,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来源:  作者:  编辑:高明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