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造像(西湖景区)
宋韵迹忆     




飞来峰造像由第二批国保单位飞来峰造像和第六批国保单位西湖南山造像合并而成。

飞来峰造像位于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上,分布在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射阳洞以及沿溪涧的悬崖峭壁上,共刻有五代至元时期的摩崖造像345尊、题刻260方,其中五代时期10余尊,宋代200余尊,元代100余尊。青林洞入口西侧后周广顺元年(951)的弥陀、观音、势至等像,是飞来峰有题记的造像中时代最早的一龛。冷泉溪南侧的南宋弥勒像,是飞来峰造像中体量最大的一尊,也是飞来峰造像的代表作。元代造像中的“藏密”喇嘛教梵式造像群则是飞来峰造像中最具特色的一个群体。

西湖南山造像分布在西湖南面群山中,由慈云岭造像、烟霞洞造像、天龙寺造像组成。

慈云岭造像位于玉皇山慈云岭南麓,将台山和玉皇山之间的一个山谷中。据《咸淳临安志》记载,慈云岭造像最早应该是后晋天福七年(942)吴越国王钱弘佐创建资延寺的时候雕凿的。共有龛窟4个,摩崖造像30余尊,题材为西方三圣、地藏、六道轮回等。

烟霞洞造像位于南高峰西侧翁家山南部烟霞岭烟霞洞内。造像始雕于五代后晋开运年间(944-946),明、清、民国各有增凿或改凿,现存15尊。烟霞洞洞口两侧有五代吴越时雕凿的观音立像2尊;洞内有五代吴越国的石雕罗汉,原有18尊,现存11尊;另尚存2尊五代供养人像。

天龙寺造像位于慈云岭西南侧天龙寺后的山岩上,雕凿于北宋乾德三年(965),为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俶建天龙寺时雕凿。共有龛窟3个,摩崖造像11尊,题材为弥勒佛、无量佛、水月观音、法华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力士、飞天等。

中原地区的石窟艺术,从晚唐开始就走向了衰落,而飞来峰和西湖南山造像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环,特别是元代的造像,刀法洗练,线条流畅,在中国古代造像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目前内地保存数量最多、题材最丰富的一处梵式造像群,也是全国唯一一处藏、汉两种不同雕塑艺术系统并存的石窟群。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