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西湖景区)
宋韵迹忆     

西湖十景主要分布于杭州市西湖景区西湖水域内或周边,以南宋(13世纪)创始、元明(14~16世纪)维系和复兴、清代(17~19世纪)鼎盛的“四字景目”系列方式组成,是最具突出普遍价值的景观经典要素。十景景名为: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这一系列景观涉及了春夏秋冬、晨晌昏夜、晴雾风雪、花鸟虫鱼等关于季节、时段、气象、动植物的景观特色,以及堤、岛、桥、园林、宅院、佛寺、水上园林、佛塔、亭、台、楼、阁等极为丰富的景观元素,并各有侧重地表现出或生动、或静谧、或隐逸、闲逸、冷寂、禅境、仙境等审美主题。

“西湖十景”是在南宋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成熟期和鼎盛期创造的最重要的景观设计作品,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诗、画、景在审美和哲学层面上有机结合、达到完美统一的重大特质。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四字景目”系列题名景观的景观设计手法自兴起之后,不仅在中国景观设计领域中广泛运用,同时在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园林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伴随着文化交流广泛传播到东亚各国,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东方景观设计经典手法。

①断桥残雪

断桥残雪是南宋“西湖十景”之一,在西湖北部白堤东端的断桥一带,范围约2.61公顷。白堤东西横接孤山和西湖东北角岸线,分湖面为南、北两部分,因此位于白堤东端的断桥上视域开阔,是完整观赏西湖南、北水域景观的最佳地点,尤以冬天观赏西湖雪景为胜。“断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最为著名,其名称的由来曾有多种传说,例如:一种说法为该桥原以地方姓氏命名为“段(家)桥”,后因读音相同,逐渐传为“断桥”;最通行的说法是:当西湖雪后初晴时,日出映照,断桥向阳的半边桥面上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呈“雪残桥断”之景,该桥因此著名的景观称为“断桥”。

②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是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东南岸,清波门处的大型公园,分友谊、闻莺、聚景、南园四大景区。柳丛衬托着紫楠、雪松、广玉兰、梅花等异木名花。南宋时,这里是京城最大的御花园,称聚景园。当时园内有会芳殿和三堂、九亭,以及柳浪桥和学士桥。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有柳浪之名,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

③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是南宋“西湖十景”之一,在西湖北岸的苏堤北端西侧22米处,范围约0.06公顷。该景观单元以夏日观荷为观赏主题。该景观单元因南宋时酿制官酒的作坊“麯院”及其周边的荷塘景观而闻名,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景观因康熙帝巡游杭州而复兴,在苏堤跨虹桥西北的西湖北岸建造蜿蜒曲折的园林院落。据此以同音异意的“曲院”景名代替原指酒坊的“麯院”,配以沿岸水域种植的荷花,形成西湖北岸苏堤北端西侧的“曲院风荷”景观单元。

④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是南宋得名于西湖山水画的“西湖十景”之一,因晚霞镀塔,佛光普照得名。景观位于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一带,构成要素包括:夕照山、雷峰塔、御碑亭院落、御碑等建筑和构筑物遗存,松、竹等传统植被景观,以及近、现代整修建造的保护设施和景观设施;景域包括:西湖水域、两堤三岛、西湖西、北方向的环湖群山景观。

“雷峰夕照”景观的最重要建筑要素为雷峰塔,雷峰塔位于夕照山山脊中部,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俶在位第30 年,公元977年),南宋时重建,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焚塔,仅存塔芯。民国十三年(1924 年)9月25 日,雷峰塔倒塌。1999年经发掘,现存遗址由塔基、副阶、塔身、地宫等部分组成,南宋及后代重点修复的外围遗迹有僧房、道路等。

遗址之上于2000~2002年间,建造了保护设施“雷峰新塔”。该塔满足了雷峰塔遗址遗迹的完整保存要求,使其再次恢复了祈求美好爱情的象征地位;同时,按照唐代建筑尺寸和历史图片进行轮廓设计的新塔,保持了塔影的历史形象,再现了西湖景观的历史特征。因此,新塔兼顾了遗址保护和“雷峰夕照”景观特征保护需求,延续了西湖景观的空间轮廓历史特征以及雷峰塔的文化象征意义。

御碑亭院落位于雷峰塔遗址西,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民国时期损毁,2009 年对御碑亭院落进行考古发掘,现存遗址有御碑亭院落入口门址、门前道路、院落内地面及建筑基础。题刻“雷峰夕照”景名的御碑位于院落入口,原碑有两座,分别为清代康熙帝、乾隆帝于1699年和1751年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雷峰西照”和“雷峰夕照”景名而立,现碑为2002年按原尺度、原刻本、原字迹摹刻重立。夕照亭始建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民国期间损毁,2002 年修复为清代风格的混凝土重檐八角攒尖顶亭。 

雷峰夕照景观区域主要包括西湖水域,两堤三岛,西湖西、北方向的环湖群山景观。

⑤苏堤春晓

苏堤春晓,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苏堤春晓”景观是指寒冬过后,苏堤报春的美妙景色。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

⑥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南宋时,内侍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

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今日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 

位于公园中部偏南处的红鱼池,是全园游赏的中心区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驾设曲桥,倚桥栏俯看,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微风过处,沿池岸花木落英缤纷,飘浮于水面,好一幅“花著鱼身鱼嘬花 ”的动人画图,无人不起羡鱼之情。 红鱼池西首,是颇有造园匠心的牡丹园,丘阜隆起,最高处建牡丹亭,绕亭植有各种牡丹,芍药数百本,按不同品种分为十多个花境小区块,年年谷雨前后,尽显花中王者风范,国色天香,名不虚传。

牡丹亭畔小径一侧,植古梅一株,梅树下,以黑,白卵石砌成此梅姿影图案于路面,现代大儒马一浮题笔称之为“梅影坡”。 自牡丹亭中眺望,公园东,南,北三面景色尽收眼底。东面,绿树婆娑,遥接湖波堤痕。南面,南屏山葱茏山色被“借”入公园内,密林浓阴后,一湾绿水萦绕,拱桥飞架,港汊连通了西里湖和小南湖,全园水景因此更显灵动,沿水竹树繁茂,禽喧枝头,透露着山野风情。北面,大草坪视野开阔,西里湖波光山影引人遐想绵绵。草坪上,间以大乔木为主的树丛,树林,既增加了空间林缘线的层次变化,又为游人提供了庇荫,休憩场所。

⑦双峰插云

“双峰插云”题名景观由西湖西部群山中的南高峰、北高峰,以及洪春桥畔的御碑和御碑亭构成,以观赏云雾缭绕中的西湖群山为观赏特点。

“双峰插云”御碑: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始立,1980年摹刻重立。碑通高2.83米,碑身高1.95米,宽0.90米,厚0.22米。

“双峰插云”御碑亭: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始建,1982年重建。仿清代风格六角攒尖顶钢筋混凝土亭,亭边长1.86米,台基面积25.28平方米,通高4.2米。

⑧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北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知杭州,开浚西湖,在湖中立塔为标志,禁止三塔之内种植菱芡,形成“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渊,石塔来相照,一十八月圆”的奇异景致。原塔不在现址,己毁,现塔为明万历年间重建。青石雕成葫芦状,高约2.5米,塔身中空,外有五孔,每塔之间相距60米。塔基周围有六边形角铁护栏,防止游船近距离撞击塔身。不仅是杭州著名的景观,也是杭州西湖的标志,是杭州乃至浙江的地标之一。第五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的背面风景采用了三潭印月的风景。

⑨南屏晚钟

南屏山麓自五代(10世纪)以来就是“东南佛国”的佛教胜地,始建于公元954年的净慈寺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西湖南北的两大佛教道场之一。佛教信徒虔诚供奉,寺院晨钟暮鼓,香烟烛光,南屏山因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由于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的岩石、洞穴,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进而自西湖上空传至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形成悠扬共振齐鸣的钟声,经久不息。今已成为杭城除夕夜迎新辞旧的撞钟活动场所。

⑩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是南宋“西湖十景”之一,在孤山东南角的滨湖地带、白堤西端南侧,是自湖北岸临湖观赏西湖水域全景的最佳地点之一,范围约0.16公顷。该景观单元以秋天夜晚皓月当空之际观赏湖光月色为主题。该景观单元南宋题名之初以泛舟西湖、观赏秋夜月景为胜;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康熙皇帝巡游西湖,品题“平湖秋月”景观,定孤山东南角的临湖水院为该景观的景址所在,并沿用至今。

西湖十景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