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太学石经》是杭州孔庙碑林的镇馆瑰宝,为宋高宗赵构和皇后吴氏手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的“四书”和“五经”,相当于当时的官方标准教材。它是我国唯一留存至今的皇帝御书太学石经,在碑刻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为展示宋代碑刻艺术,弘扬宋韵文化,特推出《南宋帝后写的教科书——南宋太学石经》系列,让我们一睹瑰宝风采。
南宋太学石经的价值
大规模刊刻太学石经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炫耀文治的一种手段,客观上石经有规范汉字字体、字形的功能,常被用以勘正经籍。南宋石经当时立石太学并将石刻墨书颁赐各州学,起到的是标准教科书的作用。现在这些作用已经消亡,但是作为汉民族古代辉煌的一种文化现象,距今850年前的尚存实物南宋石经,它的历史价值应该得到珍视。就杭州碑林(原杭州孔庙)现存南宋石经而言,还具有与其余六朝石经不同的独特内涵。
首先,就七朝石经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言,南宋石经是现存惟一位于南方的太学石经。且在七朝石经中,其保留石经碑石数量尚具备一定规模,集中程度相当高的,仅有唐开成石经和清石经可以和南宋石经相提并论。熹平石经和正始石经损毁严重,几乎不存。蜀石经毁于宋元之际战火中,仅有少量北宋拓本流传下来。北宋石经也毁坏殆尽,仅存片石。
《石经歌》局部
再则,“千秋留故迹,光彩耀残碑”。南宋石经虽非足本,字迹至今也多有残剥,但其书法甚工,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在七朝太学石经中,南宋石经是惟一由皇帝御书的石经。宋高宗赵构的书法“结体整秀,有晋人法”,故在当时影响较大,对于南宋时儒家学说的传播弘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孝宗(1127年-1194年)自己擅长字画。他称高宗“字画盖出天纵”“冠绝古今”;南宋博学的文学家洪迈(1123年-1202年),推崇石经书法“端正严重,肃如神明”;明代大学士杨一清认为“高宗之书精丽有法,置之名家中,亦乌可弃哉”;与杨一清同时代的书法名家文征明(1470年-1559年)也称赞说:“楷法端重,结构浑成”。清代,到杭州府学摹拓南宋石经的文人学子人数众多,其场景当时甚至有“一字万人摹”的夸张描写;有的还以南宋石经拓文作为高雅礼品向外地师友乡谊赠送。这固然由于南宋石经书法造诣自有相当高度,加之石本由“良工镌刻”刻工精妙的缘故,也是因为经文书写自南宋一朝精于书画的帝王之手,使人感到可贵。另有一种说法是高宗与吴皇后共写,如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载:“高宗御书六经尝以赐国子监”亲临翰墨,稍倦即命宪圣(吴皇后)续书,至今皆莫能辨。
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赞刻石
此外,南宋石经在儒家经典十三经成型的演变历史过程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重要转折阶段,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是最为突出的。就七朝石经而言,选择刊印的儒家经典各有不同。熹平石经刻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正始石经刊刻《尚书》和《春秋》两部石经。开成石经刻《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经。蜀石经包括《孝经》、《论语》、《尔雅》、《周易》、《尚书》、《周礼》、《左传》、《仪礼》、《礼记》、《毛诗》共十经。北宋石经包括《周易》、《毛诗》、《尚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孟子》九经。南宋石经刊刻《周易》、《尚书》、《毛诗》、《中庸》、《春秋》、《论语》、《孟子》以及《礼记》内《中庸》、《大学》、《学记》、《儒行》、《经解》五篇经文。清石经是七朝石经中最完整的,将十三经均刻录石碑。
图片《周易》图片《尚书》图片《毛诗》图片《春秋左传》图片《论语》图片《孟子》图片《石经歌》
杭州作为南宋故都,遗存的实物已经凤毛麟角,至今杭州碑林保存的南宋石经数量如此之多,足以给历史名城增光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