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为什么会爱上非遗?
宋韵迹忆     

千古文化留遗韵

一代文明现新彩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会爱上非遗?

非遗文化又会带给我们什么?

今天我们将沿着西湖区的文化印迹

走进那些关于“非遗”的纪录片吧!

越窑青瓷

夺得千峰翠色来

越窑青瓷,也被称为“母亲瓷”,历史悠久,衍生繁多,龙泉青瓷,南宋官窑,婺州窑,都是由越窑青瓷繁衍而来。

越窑青瓷始于汉,盛于唐,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期,瓷器烧制的技艺已炉火纯青,出现了青瓷精品——秘色瓷,这种秘色瓷除了皇室成员之外,其他任何人无权享用。晚唐诗人陆龟蒙更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但宋以后,越窑青瓷逐渐被龙泉青瓷取代,到明时已然断代。时至今日,嵇锡贵便跟随着邓白先生肩负起了恢复越窑青瓷的使命,成为了唯一一个越窑青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是你的瓷儿》

遥想万国来朝,当年景德风光

这部纪录片是以景德镇陶瓷为拍摄对象,讲述陶瓷工艺,非遗传承以及陶瓷制作门类等。与其他纪录片不同的是,这部纪录片解说词诙谐有趣、文案幽默、内容创新,在乐趣中就能了解非遗文化。

西湖龙井

绿芽火中生

说到杭州的茶,第一个想到的必是西湖龙井。西湖龙井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连乾隆皇帝都“点赞”。它就像是江南的一场梦,从舌尖涌入心头,在心间绽放。

要做出一杯好的龙井,势必要有多年的经验,这是时间的沉淀,也是时间的馈赠。在西湖区转塘街道就有这么一位制茶人,十四岁跟随父亲学艺。炒茶至今,茶给他的双手留下了黝黑的印记,他却让茶在手中获得新生。他就是“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

我们只知道龙井以细嫩著称,却不知道500克的特级成品茶,是由3万多朵完整嫩芽叶组成;也不知道,整个制茶过程需要历经九道工序,可以说:“龙井是靠一颗一颗摸出来的”,樊生华大师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与其说是制茶,还不如说在雕刻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默默诉说着龙坞人民蒸蒸日上的生活。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感知完美

茶,把天南地北的中国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众多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摄制团队记录了不同国家的茶和茶文化,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印度、泰国、肯尼亚……观众仿佛也跟着走了一段品茶之旅。纪录片分为《土地和手掌的温度》 《路的尽头》 《烧水煮茶的事》 《他乡,故乡》 《时间为茶而停下》 《一碗茶汤见人情》六个篇幅,里面的配音也是非常好听哦!!

竹编技艺

源于古代,精于当下

竹子工艺制作,源于古代,可追溯到清朝、宋朝甚至更远古。经历了无数代艺人的传艺并发展,竹子工艺形式多样,品种繁多。竹雕、竹编各占一席之地,它们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相同的主题——竹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竹子工艺艺术,是工艺美术精品。

西溪小花篮

西溪小花篮是西湖区具有民间特色的工艺品,发源于老东岳村,已有150年历史。从前,西溪湿地一带农民生活较为清苦,为补贴家用,家家户户的妇女和小孩都学会编小花篮,小花篮品种很多,元宝篮、匍盆篮、五角篮等足足有十余种。每逢西湖香市、东岳庙会,小花篮卖得特别好。

荣龙竹编

王荣龙,从事竹子工艺品制作四十年,继承了父辈们所遗留下来的竹制传统手工艺,坚持纯手工制作,综合运用浮雕、深雕、立体圆雕,留清竹雕(竹刻)等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制作技法,将舫、亭、轩等古建筑以竹建筑的形式制作成竹雕工艺品,意在表现建筑的内在联系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作品制作精细、造型精巧,特别是整个作品以蔑青为材料,最细的花纹仅0.07毫米,创新发展了传统“竹制工艺”的制作技法。 

《非遗传承,少年敢当》

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热爱

90后竹编手艺人刁宽,幼时右手不慎受伤,却敢于打破偏见,成为坚持到最后的竹编手艺人,创作了一系列受年轻人追捧的竹编发簪、竹编铃铛等饰品和精美的工艺品……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