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私藏”的这些古宅,你都知道吗?
宋韵迹忆     

白墙黑瓦,庭院深深

江南的古宅自有江南的韵味

雕梁画栋,飞檐斗拱,自成一派

气势恢宏,却也不减水乡温婉

在西湖区

就有一些百年的老宅历经沧桑

却仍旧蔚然

一如当年的豪门家风,肃穆庄严

本期我们将沿着西湖区的古宅

感受一番藏在三墩老街的文化印记

朱宅地处陈家桥西侧,宦塘河南,隔漾潭遥望水月河墩。古宅建于民国初期,历时八年建造而成(仅雕镂装饰就花费六年之久),耗资巨大,实为三墩镇气势最盛、规模最大的私宅。

古宅格局为坐北朝南的三进院,一二进各为五间大厅,上面是相互连通的走马楼,下面是一前一后的客厅,亦称作“鸳鸯厅”;二进与三进用风火墙相隔,墙上开有圆洞门,过门可到后花园;三进设东西两座厢房。建筑北面筑风火墙,开设东西两个墙门,故被称作“双墙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该住宅被拆掉,在原址上建造了钢筋混凝土的区委办公大楼。

三墩老街街景

朱泰和传说

在三墩,朱泰和油坊无人不知,油坊老板朱氏家族,也是无人不晓。作为三墩最大的家族,鼎盛时期朱泰和油坊及其商业系列的总产值达到几千万,作坊工人几百人,号称“武林门外第一家”。

朱泰和油坊创办人朱凤藻,字焕庭,小名阿永,生于1881年。一天,母亲建议朱阿永帮他哥去海宁硖石进粮。他坐小划船直航海宁硖石码头,此码头官宦客商云集,是著名的水陆码头。朱阿永这人争气,知道初涉商海要多用点功,所以一头钻进码头旁的小栈房,每天在那里观望粮价涨落和粮船进出,察看市场形势,一住就一个月。

三墩老街街景

这一个月中,海宁硖石码头聚拢来的卖粮船越聚越多,粮主都想卖个好价钱,先是居高不下,当时粮价糙米九元多银元一石,粮多客少,粮商怕赔本,反倒贴运费,粮价只好一跌再跌,一直跌至五元多一石。有的船准备起篙回去。行情定在五元多一石时,貌不惊人、蹬码头观望的青年朱阿永突然站出来包了所有粮船的米。

当时粮食有数千石,卖粮的商人都惊呆了。三墩里竟有这样大的老板能把粮食通吃?在三天的约定之日内,朱阿永向各路粮商全部兑现了现钞现银。朱家凭借这笔大生意和极好的信用,在硖石出名了。海宁硖石码头的粮食船队纷纷起锚,航向三墩。当时粮食船队一直从文昌阁排到东蒋湾朱家河埠上岸卸粮。朱阿永购进的五元多一石的米,在三墩卖到九元多一石,卖了个好价钱。

朱家凭着朱阿永惊人的经商才华,很快就发达了,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成为杭州城武林门外第一名门望族。

此宅位于陈家桥南,当弄堂的东侧。建于民国初期。住宅坐北朝南。采用前店后宅的格局,最北面是三间带楼的临街店铺,楼上有雕花栏杆及走廊,可以凭栏眺望街景。

三墩老街街景

古宅庭院深深,从北面店门到南端小天井,足有五十多米长。关上墙门,外面嘈杂顿消,异常安静。厨房内有一屏风灶,据说已有上百年历史。

此宅是目前三墩镇保留较为完整的一幢私人住宅。房屋结构基本保持原样。

据传,清代末年,盐运司蒋百万聚积家产数万,于三墩庙西侧、庙西街北侧买地造宅多间。所造建筑采用前店后宅格局。临街楼屋为店铺。石墙门门额上刻有“天官赐福”四字。

三墩老街街景

新中国成立后,店铺曾一度用作供销社的废品收购站,合作商店的旅馆。现宅院分隔成数间民宅。旧时楼屋及院墙尚存,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之气。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