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西湖区排名全省第一!非遗活力值满满
宋韵迹忆     

4月18日,2021年“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Top100名单公布,西湖区以6571的“非遗活力值”排名全省第一位,全国第十五位。

2021年“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活力值top100名单

非遗,

民族文化的精神植被,

民族精神的血脉延续。

西湖区,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从唐风宋韵到闾巷草野,

从山川湖泊到田间地头,

这里,诞生了4项国家级非遗,9项省级非遗,24项市级非遗;

每一项,都承载着一段回忆,印证着一段历史,

让我们跟随萌西西的脚步,去探寻仍焕发出奇光异彩的西湖区非遗……

匚 越窑青瓷·夺得千峰翠色来

越窑青瓷,也被称为“母亲瓷”,历史悠久,衍生繁多,龙泉青瓷,南宋官窑,婺州窑,都是由越窑青瓷繁衍而来。越窑青瓷始于汉,盛于唐,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期,瓷器烧制的技艺已炉火纯青,出现了青瓷精品——秘色瓷,这种秘色瓷除了皇室成员之外,其他任何人无权享用。晚唐诗人陆龟蒙更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但宋以后,越窑青瓷逐渐被龙泉青瓷取代,到明时已然断代。时至今日,嵇锡贵便跟随着邓白先生肩负起了恢复越窑青瓷的使命,成为了唯一一个越窑青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嵇锡贵出生于1941年,浙江湖州人,是我国唯一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是杭州西溪贵山窑陶瓷艺术馆馆长、西湖区贵山窑陶瓷艺术研究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负责人。承载着整个民族的殊荣,成为了一国之瓷的设计先锋。

匚 雕版印刷·精雕细琢、百里挑一

杭州雕版印刷术起于隋代末期,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这门古老而悠久的技艺包含描摹、雕刻、刷墨、转印等过程,凝聚着书画、雕刻、摹拓等多项传统工艺的智慧。随着“选材精良、刻工精巧、印刷精美”的称赞广泛流传,杭州雕版印刷业享誉全国。

说到杭州雕版印刷的传承者,就不得不提黄小建老师。

黄小建,1953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杭州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1978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水印工厂工作,师承于张耕源、徐银森等老师,学习传统雕版、水印技术。

美院水印工厂解散后,在多数同事停刀转行的情况下,仍坚持传承雕版技艺,钻研木版水印技术,并完成了如翻刻、印制宋版书《唐女郎鱼玄机诗集》等多件作品,填补了近年来刊刻雕版书技术的空白。同时,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重现了绝迹已久的“饾版”、“拱花”技术。

2018年,由西湖区推荐,黄小建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匚 西湖龙井·绿芽火中生

说到杭州的茶,第一个想到的必是西湖龙井。西湖龙井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连乾隆皇帝都“点赞”。它就像是江南的一场梦,从舌尖涌入心头,在心间绽放。

要做出一杯好的龙井,势必要有多年的经验,这是时间的沉淀,也是时间的馈赠。在西湖区转塘街道就有这么一位制茶人,十四岁跟随父亲学艺。炒茶至今,茶给他的双手留下了黝黑的印记,他却让茶在手中获得新生。他就是“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

我们只知道龙井以细嫩著称,却不知道500克的特级成品茶,是由3万多朵完整嫩芽叶组成;也不知道,整个制茶过程需要历经九道工序,可以说:“龙井是靠一颗一颗摸出来的”,樊生华大师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与其说是制茶,还不如说在雕刻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默默诉说着龙坞人民蒸蒸日上的生活。

匚 九曲红梅·秋日至味

春光似海,山林清翠,绵延的茶山一眼望去碧绿无垠。走进双浦镇湖埠村,缕缕茶香不时扑面而来,这里是西湖龙井产区,更是杭州唯一红茶“九曲红梅”的发源地。

春风十里,不如一杯“九曲红梅”。

九曲红梅,有着“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美誉。作为浙江传统红茶的代表,九曲红梅茶的生产已有近200年历史。

虽同属西湖名茶,九曲红梅与西湖龙井茶的制作工序却截然不同,茶叶摊青后,要经过萎凋、揉捻、搓散、发酵、烘干等几个步骤,九曲红梅才算制作完成。

九曲红梅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冯赞玉

“相比没有‘发酵’过程的绿茶,这样做出来的茶,不仅能暖胃,味道也更加香甜。”九曲红梅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冯赞玉说:“九曲红梅紧细、弯曲、乌润,外形曲细似鱼钩,用手抓一撮丝丝缠绕,经过发酵后,汤色黄中带红,淡淡的茶香扑鼻,入口清香甘醇。”

一代代的匠人,将温度凝于双手,将匠心沉于热土,在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从现代文明中激发灵感,百转千回,薪火不灭,向他们致敬!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