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年间,一场特殊的比赛在御前进行。两位名臣(蔡襄与苏舜元)埋首茶案前,碾茶、筛末,逐次注汤入盏、茶筅击拂,忙得不亦乐乎。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随着双方娴熟的操作,两盏泡沫细腻均匀、色泽清亮的茶汤,呈现在众人眼前。
酷爱茶道的蔡襄不惜血本,找来了上好的茶饼,泡茶所用的,也是唐人名作《煎茶水记》中“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而苏舜元匠心独运,茶虽不够名贵,但冲泡所用的却是竹沥水,反倒与茶香更为相宜,最终赢得了更多人的青睐。
这篇记载于《江邻几杂志》里的故事,反映的是宋人雅趣——斗茶。
而新近热播剧《梦华录》中,主角赵盼儿初到汴梁,就凭着一手上佳的点茶与分茶技艺,赢得满堂喝彩。网友更是戏称,这种手艺是“中式(咖啡)拉花”。
中国人的血液中,大抵都流淌着两滴水,一滴是墨水,一滴便是茶水。中国人与茶的缘分,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唐代茶圣陆羽也曾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民间茶坊、茶肆的出现使茶开始走向世俗,并形成了有关茶的礼仪。所谓点茶,就是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盏)之中,然后冲入沸水,在用茶筅在碗中加以调和,茶中已不再投入葱、姜、盐一类的调味品。宋代因为有斗茶、分茶等技艺的流行,因此对茶品的要求远非唐时的饼茶所能比拟,在采制技术上也更为精致、讲究。
宋朝皇室饮茶之风较唐代更盛,宋太祖赵匡胤便有饮茶癖好。在他以后继位的宋代皇帝皆有嗜茶的爱好,直至宋徽宗赵佶而达到顶峰,他甚至亲自写了一部论茶的著作《大观茶论》。这是一部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宋代茶叶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状况的书籍。皇家对高档茶叶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贡茶的发展。贡茶极为珍贵,即使朝廷官员也不易得,如蒙皇上赐茶,便是十分恩宠了。一代名臣欧阳修在朝二十余年,亦仅得赐茶一饼,可见其难。赐茶的象征意义已大大超过了其经济和实际使用价值,而成为一种礼遇的标志了。
正因为这种精神上的象征意义,宋代在朝仪中加进了茶礼;贵族在婚嫁中引入了茶仪,在彩礼中也加入了茶,后世民间婚俗中的“下茶”礼即由此来。
北宋 赵佶《文会图》局部
苏轼曾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常被琐碎的生活裹挟,何不忙里偷闲,坐下来品一杯消暑茶。